滴虫性阴道炎
疾病定义
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vaginitis,TV)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阴道炎症,也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以外阴瘙痒、泡沫状黄白色稀薄分泌物为特征。
该病发生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月经前后的女性,由于阴道内酸碱度改变,适于滴虫生长繁殖,引起炎症发作。滴虫性阴道炎如治疗不规范或不及时,可致不孕,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造成危害。
流行病学
滴虫性阴道炎是常见的阴道炎症,也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常与其他性传播疾病同时存在,女性发病率约10%~25%。
病因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经性交直接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与女性患者有一次非保护性交后,约70%男性发生感染。通过性交男性患者传染给女性的概率可能更高。由于男性感染滴虫后常无症状,易成为传染源。
此外,还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或污染的医疗器械及敷料等间接传播。
基本病因
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原体是阴道毛滴虫,呈梨形或球形,长约8~30mm,适宜在25~40℃、pH值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月经前后阴道pH值发生变化,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褶中的滴虫开始繁殖,引起炎症发作。滴虫侵入阴道后,可以消耗、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类物质,并可吞噬乳酸杆菌,阻碍乳酸形成,使阴道pH升高,创造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滴虫还可消耗氧,使阴道成为厌氧环境,导致厌氧菌繁殖。
滴虫不仅寄生在阴道内,还常常侵入尿道、尿道旁腺,甚至膀胱、肾盂,此外,还可感染男方的包皮皱褶、尿道或前列腺,引发多种症状。
诱发因素
滴虫性阴道炎的高危因素如下:
多个性伴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史;以前患过滴虫性阴道炎;性交时没有使用避孕套进行保护;经常使用阴道清洗剂冲洗阴道,破坏阴道微环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类激素药物;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经常穿潮湿或紧身的衣服。典型症状
潜伏期为4~28天,25%~50%患者在感染初期无症状。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阴道口瘙痒,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或脓性、泡沫状、有异味(一种腐臭气味),可呈灰黄色、黄白色或黄绿色。生殖部位还可出现灼热、疼痛,部分患者有性交痛等。
伴随症状
若合并泌尿道感染,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有时可有血尿。约60%患者可同时合并有细菌性阴道病。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
治疗
滴虫性阴道炎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主要治疗药物为甲硝唑及替硝唑。因患者可同时有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部位的感染,单纯局部用药不易彻底治愈,需同时全身用药。
对于初次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增加药物剂量及延长疗程。妊娠期合并滴虫性阴道炎者,医生给予甲硝唑时会与孕妇及其家属详细说明,知情同意后再使用。
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常在月经后复发,因此需要在下次月经干净后再巩固治疗一疗程,治疗后患者应在每次月经干净后复查分泌物,经连续检查3次阴性后方为治愈。
由于该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播,因此对目前性伴侣及症状出现前4周内的性伴侣均应进行治疗,在治愈前尽量避免性交。
药物治疗
全身用药
常用药物有甲硝唑或替硝唑,可单次大剂量服用或每天两次低剂量服用。
单次服药方便,但因剂量大,可出现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等。
甲硝唑用药期间及停药24小时内、替硝唑用药期间及停药72小时内禁止饮酒。
哺乳期服用甲硝唑后12~24小时内避免哺乳,以减少甲硝唑对婴儿的影响。
服用替硝唑后3天内避免哺乳。
阴道局部用药可用于辅助治疗顽固性滴虫阴道炎。可使用甲硝唑栓/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或替硝唑栓/替硝唑阴道泡腾片。
阴道用药前先使用1%乳酸或0.5%醋酸等酸性洗液清洗阴道改变阴道内酸碱度,同时可减少阴道内恶臭分泌物,再将栓剂或阴道泡腾片塞入阴道。
阴道局部药物治疗可较快缓解症状,但不易彻底消灭滴虫,停药后易复发。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滴虫性阴道炎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按时用药,不可随意中断,以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遵医嘱定期复查,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同时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重复及交叉感染。
02霉菌性阴道炎
疾病定义
霉菌性阴道炎,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或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临床主要表现外阴瘙痒,且其瘙痒症状时轻时重,发作规律不稳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白带异常、排尿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
流行病学
霉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国外资料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约45%妇女经历过2次或2次以上的发病。
疾病类型
根据发生频率、临床表现、真菌种类、宿主情况,可分为单纯性及复杂性霉菌性阴道炎两大类。
其中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是指一年内有症状的霉菌性阴道炎发作4次或以上,发生率约5%。
传播途径
霉菌性阴道炎的传播途径包括内源性传染、性交直接接触传染和间接传染。
内源性传染
内源性传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假丝酵母菌除了寄生于阴道,也可寄居在人的口腔、肠道,病原菌在不同寄生部位之间相互传染,一旦条件适宜则可引起感染。性交直接接触传染少部分患者通过性交接触传染,携带假丝酵母菌、未做包皮环切的男性,其配偶患病风险增加。
间接传染极少患者可通过接触污染的衣物而间接传染。基本病因
假丝酵母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健康状态下病原菌多存在于人体阴道内不致病,免疫力下降后才会侵犯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另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糖尿病等也会促进该病的发生。
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
诱发因素
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
妊娠、怀孕女性对假丝酵母菌易感,假丝酵母菌携带率和疾病发生率、复发率增高,其中孕晚期发病率最高;
糖尿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其发病率增高;
免疫系统受损,伴有HIV感染者更易患病;
胃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者粪便污染阴道;
经常穿紧身化纤内裤,使得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
典型症状
外阴瘙痒明显,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坐立不安,夜晚更加明显,影响工作和睡眠;
部分患者有外阴烧灼感、性交痛和排尿痛;
阴道分泌物为白色稠厚的凝乳状、豆腐渣样,也可为水样稀薄白带。少数患者出现白带异味;
外阴红肿,可伴有抓痕,严重者可有皮肤皲裂、脱皮;
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糜烂及浅表溃疡。
一般治疗
消除诱因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等药物,积极治疗糖尿病。患者应勤换内裤,停止穿紧身化纤内裤,用过的毛巾等生活用品用热水烫洗。
改变阴道酸碱度使用碱性溶液擦洗阴道或坐浴,不推荐阴道内冲洗。
药物治疗
单纯性霉菌性阴道炎治疗比较简单,局部用药包括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或制菌霉素栓剂等,全身用药常用氟康唑;对于复杂性霉菌性阴道炎,用药复杂、疗程较长,医生会根据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单纯性霉菌性阴道炎
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可选用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或制菌霉素栓剂放置于阴道深部。全身用药未婚女性、不能耐受局部用药者及不愿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口服药物,常使用氟康唑,顿服。复杂性霉菌性阴道炎
重度霉菌性阴道炎无论是局部还是口服用药,疗程均需要延长。局部用药可延长至7~14天;症状严重者,外阴局部可应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唑类霜剂。复发霉菌性阴道炎医生会根据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分为强化治疗及巩固治疗,强化治疗阴道用药可选用咪康唑栓或软胶囊、克霉唑栓或片,口服用药可选用氟康唑。真菌学检查阴性后进行巩固治疗,每月发作规律者,可在每次发作前预防用药1次,连续6个月;没有规律的发作者,可采用每周用药1次,连续6个月。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者,应检测肝、肾功能。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选择对胎儿无害的局部唑类药物,7日疗法效果较好,禁止口服唑类药物。中医治疗
内治辨证论治。湿虫滋生证:治以清热利湿,杀虫止痒,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
湿毒内蕴证:治以利湿解毒,杀虫止痒,方用止带方加减。
肾虚湿阻证:治以温肾燥湿,固束带脉,方用温肾除霉汤。
外治用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的中药煎汤外洗。其他治疗
微波治疗
微波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过温热的良性刺激,局部营养和代谢明显改善,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消散,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而且可以加强未损伤血管的代偿作用,改善组织缺氧状态,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可以迅速消除炎症。
患者应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定期复诊。同时需要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日常生活中勤换内裤,饮食清淡,作息规律。
附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鉴别诊断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