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君石院士
“当前,细菌耐药性(AMR)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复杂的威胁!”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抗菌药物的发现为保证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这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方面存在不合理应用,甚至误用滥用情况,致使多重耐药菌甚至超级耐药菌出现,从而威胁公众健康。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体现在人和动物生病时的药物治疗应用上,还体现在食品、动物以及空气等环境载体中致病菌的耐药性上。”陈君石说。
细菌耐药性不容忽视
何为细菌耐药性?陈君石解释,细菌耐药性是指在用抗菌药治疗人和动物疾病时,致病微生物产生抵抗力,导致抗菌药物的效果变差甚至无效。目前我国在临床上存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细菌耐药性情况比较严重。因此,细菌耐药性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万人因细菌耐药性死亡;到年后,细菌耐药性每年将导致全世界1万亿~3.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
陈君石指出,细菌耐药性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药物治疗中,若脑膜炎、尿路感染、食物中毒等常见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医生就不得不选用更贵、药效更强的药物,而患者极有可能陷入支付困难或无药可用的窘境。而且,一旦预防感染类药物因耐药性而起不到既定作用,则会直接影响常规外科手术及癌症化疗安全,进而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在畜牧及食品领域,耐药性不但增加了畜禽疾病的治疗难度及成本,而且畜牧工作者会因过于密切接触携带耐药菌的动物,也可能感染耐药病菌。
食品中致病菌的耐药率较高
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近年来进行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显示,通过检测食品(畜肉、禽肉、水产)中分离出的致病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发现其常用抗菌药耐药性的检出率约为10%~30%,甚至有个别检出率高达%。“食品中致病菌的高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必须引起足够警惕,因为这可能是人体产生多重耐药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陈君石说。
除食品外,动物、环境等因素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畜禽、水产品的养殖中,如果存在饲料中滥用抗菌药的情况,则会造成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问题,而我国的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另外,有研究证实,大气中的气溶胶不但含有致病性细菌和耐药基因,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致病菌和耐药基因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陈君石说。
遏制AMR须全球共同行动
据陈君石介绍,目前,国际上已达成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共识,就是采取“OneHealth”策略,即统一步调保护人、动物、植物、食物和环境(空气、水)的健康。遵循“OneHealth”策略的重要行动之一,就是建立了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三驾马车”联动机制。
年,WHO发布了全球控制AMR的行动计划;年,成立了AMR特殊工作组,由韩国牵头,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进行修改和制定。年3月,联合国成立了机构间协调工作组(IACG),旨在指导和推动全球应对AMR行动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约90个国家及地区发布了行动计划,我国也于年8月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年)》。“这些举措充分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对AMR问题的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