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节选自: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0(11):-
为方便大家学习指南,将共识要点整理如下:
一?名词和术语
肺真菌病:由真菌引起的肺部疾病,主要指肺和支气管的真菌性炎症或相关病变,广义地讲可以包括胸膜和纵膈?
侵袭性真菌病:指真菌直接侵犯肺或支气管引起的急?慢性组织病理损害所导致的疾病?
播散性肺真菌病:指侵袭性肺真菌病扩散和累及肺外器官,或发生真菌血症?
深部真菌感染:指真菌侵入内脏?血液?黏膜或表皮角质层以下深部皮肤结构引起的感染?
感染:微生物成功传播至宿主,并随之复制?定植和入侵?
定植:微生物在宿主体内一处或多处部位复制而没有感染的证据?
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生物体内,并从寄主获得营养?
共生:指2个种群微生物共存于一个栖息场所中?
携带者:指隐藏病原微生物而无疾病证据,甚至没有宿主免疫反应证据的个体?
二?真菌分类
⒈主要致病性下呼吸道真菌种类有:酶母菌,霉菌,双相型真菌,类真菌四类?
⒉按照致病性又分为致病性与条件致病性真菌?
三?肺真菌的诊治原则及侵袭性肺真菌的处理
(一)肺真菌病的诊治原则
⒈提高对肺部真菌病的警觉和认知能力?
⒉提高诊断水平?
⒊区分院内与社区感染?
⒋抗真菌治疗药物的选择与疗程?
⒌抗真菌治疗在过敏或寄生所致肺真菌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⒍肺真菌病除抗真菌治疗外,尚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消除危险因素,增强免疫功能?
(二)侵袭性肺真菌病的处理
⒈预防和治疗的系统化和有机结合?
⒉诊断依据:
危险因素:⑴外周血WBC0.5×/L,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持续10d;体温38℃或36℃,并伴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此前60d内出现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10d);
②此前30d内曾接受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③有侵袭性真菌感染史;
④AIDS患者;
⑤存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
⑥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3周以上;
⑦有慢性基础疾病;
⑧外伤?大手术?长期住ICU?长时间机械通气?体内留置导管?全胃肠外营养和长期使用光谱抗生素(任一项)
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
⑴主要临床特征:
①侵袭性肺曲霉病;
②肺孢子菌肺炎?
⑵次要临床特征:
①持续发热96h,经积极的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具有肺部感染症状及体征;
③影像学检查可见除主要临床特征之外的,新的非特异性肺部浸润影?
微生物检查:
⑴气管内吸引物或合格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菌丝,且培养连续≥2次分离到同种真菌;
⑵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⑶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发现新生隐球菌;
⑷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呈阳性结果;
⑸血清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连续2次阳性;
⑹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连续2次阳性?
⒊分级诊断的判定与对策
确诊:符合宿主发病危险因素≥1项?具有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并具有非组织病理学和/或如下任何一项微生物学证据:
⑴无菌术下取得的肺组织?胸腔积液或血液标本培养有真菌生长;
⑵肺组织标本?胸腔积液或血液镜检发现隐球菌;
⑶肺组织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染色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治疗应根据病情?相关器官功能?对药物耐受性程度选择药物,疗程至少持续达到肺部病灶大部分吸收?空洞闭合?
临床诊断:同时符合宿主发病危险因素≥1项,侵袭性肺真菌病的1项主要临床特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以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治疗药物的选择与疗程与确诊病例基本相同?
拟诊:同时符合宿主发病危险因素≥1项,侵袭性肺真菌病的1项主要临床特征或2项次要特征?治疗属试验性的?理论上应选择强效?广谱而不良反应少的药物?试验性治疗一般应持续5~7d,必要时可延至10d,若仍不见效,应停止试验性治疗?
四?抗深部(肺)真菌病药物及其应用
⒈抗深部(肺)真菌病药物
①氟康唑②伊曲康唑③伏立康唑④泊沙康唑⑤卡泊芬净⑥米卡芬净⑦安尼芬净⑧两性霉素B⑨氟胞嘧啶
⒉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⑴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多药联合治疗: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联合治疗方案为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及两性霉素B+氟康唑?
⑵侵袭性曲霉病的多药联合治疗:既往临床最为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丙性霉素B+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以及两性霉素B+利福平?近年来受普遍南京白癜风医院二甲基甲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