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免疫球蛋白遭疯抢,价格飙升至元,涨幅高达%。
从元涨到元,人免疫球蛋白遭疯抢
继布洛芬、蒙脱石散之后,部分特殊药品也被不少老百姓盯上,遭到疯狂抢购,例如最近爆火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一名“黄牛”在年12月28日表示,球蛋白元/支,30日则涨到元/支,年1月1日已蹿升到元。在此之前,球蛋白的正常价格从元到元/支不等。
笔者也从社交媒体了解到,有不少网友反映,本地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价格正在飞速上涨,价格在元左右,而且顾客即使高价购买,也可能面临“无货”情况。
据了解,人免疫球蛋白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城市部分药店有售,从整体上看,零售渠道的货源其实并不多,当前高价销售的人免疫球蛋白一般掌握在“黄牛”手中。
虽然药店鲜有销售人免疫球蛋白,但顾客囤购该药品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购买渠道便是社区药店。由于在药店、医院买不到人免疫球蛋白,许多群众在社交媒体发起求助,寻找其他购买渠道。
人免疫球蛋白价格暴涨、断货,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短暂激增,另一方面是上游厂家供应受限,部分流通渠道参与炒作。
根据科创板日报消息,生产企业华兰生物和泰邦生物均表示,公司目前没有免疫球蛋白可向市场供应,主要原因是新的批签发申请还未审核通过。
某药品渠道商向第一财经谈到,一瓶球蛋白的日常进货价约多元,但目前个别市场终端销售价可高达上千元,一些渠道商也在参与囤积炒作,一定程度也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造成价格走高。
需要注意的是,人免疫球蛋白需要在2到8摄氏度的环境下储存运输,不然很容易失效。由于该产品在市场热炒,不一定能保证储运达标,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普通患者不得滥用,重症患者谨慎使用
为什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会被疯抢?在当前防疫背景下,其对细菌、病毒性感染的防治作用是导致群众囤购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它是把免疫球蛋白内含有的大量抗体输给受者,使之从低或无免疫状态很快达到暂时免疫保护状态,由于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起到直接中和毒素与杀死细菌和病毒。因此免疫球蛋白制品对预防细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该药品说明书提到,其可用于预防麻疹和传染性肝炎。若与抗生素合并使用,可提高对某些严重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疗效。
除此之外,医院还将人免疫球蛋白列入新冠治疗方案。
例如,12月25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手册(试行第一版)》谈到,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IL-6抑制剂、JAK激酶抑制剂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而在非重型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则不包含上述药物。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程较快的患者。
对于“人免疫球蛋白参与治疗新冠”方案,不少专业人士则持谨慎态度。
医院内科ICU主任、主任医师吴本权表示,在针对新冠重症患者时也会分情况使用球蛋白,但不能敞开使用,前提还是要掌握球蛋白的使用指征。球蛋白不是新冠治疗药物,不能用在不该用的人身上,不能误以为反正是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所以打了没有坏处。
据极目新闻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副主任药师付伟、主管药师李梦和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严丽呼吁,丙种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使用不当会带来不少的副作用,且该药无法像退烧药那样扩大产能,在供不应求的特殊时期,应严格控制使用,将它留给真正有需求的患者。
另外,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也有相应的风险(重则危及生命),消费者在购买前应当了解。对此,笔者整理了10个人免疫球蛋白关键知识点。
1.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注入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属于被动免疫。
2.本药静脉注射后,血浆中IgG水平达峰时间为15min,半衰期为3-4周。如果不再继续给药,体内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又会恢复到原有水平。
3.它不是临床常用药,一般住院患者才会有机会用到它。如果反复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因其本身可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一种对抗人免疫球蛋白的抗体,即抗抗体,一旦再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就会被抗体中和,不能发挥其抗病作用。
4.人体自身本来能够合成丙种球蛋白,但是经常使用外来药品,就会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
5.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过《关于修订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和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说明书的公告(年第1号)》,公告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安全提醒,就是在说明书上加警示语:
6.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属于处方药,而且属于血液制品,有着严格的使用适应症,无处方销售和滥用的风险很大。
7.作为血液制品,输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8.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时间也很关键,应尽量在疾病发展为重症前,即在疾病早期用药,方能有效抑制炎症级联反应,使患者免于过度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