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中药
在古代,茶即是药,并被医书所载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又名伏羲龙)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的起源应该是作为药用的。
在饮茶习俗刚刚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制茶技术却不简陋、幼稚,反映了制茶技术在茶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在药用领域里完成的。从茶叶成为嗜好饮料开始,在保持茶叶生物特征的前提下,把茶加工得更加美味可口成为了这一阶段制茶技术发展的最受瞩目的目标。茶在嗜好饮料的世界里另辟蹊径,尽管在概念上与药物分道扬镳了,但是在技术上却没有根本的变化。
茶的中医功效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的健身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6种古医书记载茶保健作用的有20项,种药效,如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去腻醒酒等等。
《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四、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小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茶与五行
古代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五行的属性来归类,如果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可以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茶经》开篇第一句就说茶是我国“南方”的“嘉木”,理所当然,茶首先属木。陆羽并将“五行”纳入“煎茶”的茶道中,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煎茶用的风炉,属金;炉立于图纸上,属土;炉中沸水,属水;炉下木炭,属木;用碳生火,属火。这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达到茶“祛百疾”的养生目的。
现代制茶工艺中,采摘下的茶青(属木),经炙热铁锅(属金)“杀青”、揉捻后慢火(属火)烘焙成干茶。“金”克“木”,又被“火”克,性质大变,从而制成成品茶。冲泡茶叶所需的沸水(属水),茶具(属土),也属五行之列。中医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强身体健,命运亨通。茶叶经过反复生克,攻伐,合化,博取,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这正是茶叶诸多养生功效的根源所在。
中医“茶疗”的发展史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被西方人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伏羲氏,闻于周公,兴起于唐代,如今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
茶祖伏羲龙,有书记载:"茶之为饮,发乎伏羲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伏羲龙为农祖,又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言“茶为百病之药”。苏敬等撰写《新修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有下气,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瘘疮等。后世医家均秉承其理论,不断开拓出茶的药用功效来。陆羽则集合前人有关茶的文献之大成,编写出《茶经》书,此书不仅内容丰富能承前启后,而且奠定了茶在整个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在对茶叶有药效认识的同时,也认识到茶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斐汶《茶述》云“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及卢仝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则将茶的功效上升至抽象的精神感悟,对于茶的养生意义作出了积极的肯定。更有许多唐诗来讴歌茶的贡献,如李白的“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颜真卿的“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吕岩的“增渌清气入肌肤”说明茶有去油润泽、洁净肌骨之效:又如曹邺云“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齐己诗“味出诗魔乱,香搜睡思清”,说明茶能凝神除眠,使人才思敏捷;诗僧皎然的《饮茶歌》不仅说明茶能排遣孤闷,明心见性,更是让人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之品。
至宋代茶业飞速发展,中医茶疗的使用方法和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列有药茶专篇。其中的槐芽茶方、上萝叶茶方、皂荚芽茶方、石楠芽茶方中不再专注于茶的本草药效研究,而是将重点转向了茶的制作工艺及服饮方法在方剂中的运用,这使得中医茶疗在发展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与此同时,随着唐宋时期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思维交会融合,以儒释道三家与茶相结合所产生的茶道文化应运而生茶道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与中医调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构成良性互动,经过岁月沉淀后,确立了以茶为中心的茶道养生方法。
至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指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在其文中附含茶药方16则,不含茶的“代茶饮”10则,都一一详加考证记载。在这之后不但有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剂问世并且被推广开来,而且临床医家更为注重制艺服饮在临床上的运用。如:茶疗剂型由原先汤剂、丸剂,发展为汤剂、丸剂、散剂、冲剂、代茶饮等多种;应用方法发展成饮服、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擦、涂、熏等。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更有大量的实例记载,可见当时中医茶疗盛行于世。
茶人墨客在著述中谈论养生茶疗者颇多,最具代表性的为《遵生八笺》中“茶泉类”专论一章,集中谈论识茶、采茶、泡茶等茶事活动中能带给人们的一种亲近自然的养生状态。《寿世青编》中所述的“十二时无病法”更是强调了茶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以养生为主的中医茶疗侧重文化的表达,贴近日常生活,自然融入到社会当中。
中医茶疗的创新史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西方文化思想全面引入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相应遭受强烈冲击,中医也经历了一个由中西汇通渐变到中西结合的理念更新过程。
中医茶疗在这种背景之下,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开拓创新时期。在药理及生化等新型科学实验方法的积极推动下,人们对茶叶的药用有效组份及其功效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研究出茶叶中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又以茶多酚、生物碱、茶多糖、茶色素、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为主要成分。
这种全新的视角给中医茶疗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随着中药炼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效组分制成胶嚢的保健品已成为了时下的流行商品。人们更是设计出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及罐装茶等更为简便的饮茶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这种创新型的中医茶疗。
茶叶与延年益寿的关联之处
茶叶为什么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呢?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长寿饮料呢?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茶叶中各种成分的组合十分协调,就象一剂配方十分适宜的良药,既能彼此抑制,互克其短,又能相互协同,互补其长,对人体健康甚为有益。古人把茶叶说成有“轻身换骨、抗枯还童、延年益寿”的功效。
据分析,茶叶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很多,其中有的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人体若缺少了这些成分就会发生病态,形成缺乏症,这些成分,被称为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另外茶叶还有一些非人体必需的成分,如咖啡碱,茶多酚、脂多糖等,但是,这些成分,都从某一角度,对人体健康起着裨益的作用,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药效成分。就是这些药效成分,也不是单一成分完成的,而是几个成分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茶叶的药理作用是综合性的。所以人们称茶叶为复方药剂。既治病,又养生,这就是茶叶延年益寿的根本原因。
茶叶不仅有明显的药效作用,而且是比较完美的综合营养剂。正因为如此,茶叶才被称为延年益寿的良方。从古到今,人们都在盼望长寿,寻找着延年益寿的良方。而饮茶,正是人们寻找到的最有效的长寿良方之一。
茶叶的药用疗效
关于茶最早的药理功效的记载是在《神农本草》里面说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他写了《伤寒论》,对茶这样评论说:“茶治脓血甚效”,就是闹肚子、拉脓、拉血喝茶就有用。名医华佗也讲了一句“苦茶久食益思意”,意思是喝茶能够振奋精神,加强你的思维。而陆羽在《茶经》里也记载了很多茶的功效。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
科学饮茶
1.喝茶看体质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之别,而茶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绿茶是凉性的茶,所以体质寒凉的人即使在夏天也不宜多喝。建议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夏天可以弄一些简单、温和的茶水来喝。比如白茅根、芦根、金银花或薄荷等用来熬水喝,清热又不苦寒。
2.喝茶看时间
不管是饭前空腹喝茶、饭后马上喝茶,还是边饭吃边喝茶,都是不正确的。空腹喝茶可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加水吸收率高,致使茶叶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发头晕、心慌、手脚无力等症状。
正确的方法是至少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后再喝茶。这个时候胃里的食物消化的差不多,喝些茶可以解油腻、舒肠胃。
3.泡茶不能用沸水
不同的茶有自己适合的温度。高档的绿茶通常用85℃左右的水来冲泡,“过热的水易使绿茶有熟汤味”,影响其色、香、味。高档红茶(芽尖型)也不能用沸水泡,应该用80~90度的水泡才不会破坏其香气。而铁观音等乌龙茶、小种红茶(山地茶)最好用沸水泡,茶香更好。
泡茶山泉水最好,纸杯或保温杯泡茶不好。
4.喝茶的禁忌人群
茶叶中最主要的成分为咖啡因,它是中枢神经的兴奋剂,能刺激血管加速血液循环,虽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但也常见引起心动过速、精神兴奋、失眠、心慌等副作用。但是我们不提倡小孩子喝茶,特别是浓茶,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缺铁性贫血者,胃溃疡患者,营养不良的人,便秘者,在经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更年期的妇女,孕妇等都是喝茶的禁忌人群。
茶虽好,但也不要贪杯。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饮茶细节:
喝茶的6大误区
1.不分体质喝茶
茶叶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发酵茶。各类茶叶都有不同的适宜人群。
不分体质喝茶,有可能带来一些不适表现:
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肠胃较弱的人应少喝绿茶,特别不要空腹喝,否则可能出现“醉茶”现象。这类人可选择暖胃的红茶,或在茶汤中加入牛奶、红糖。
花茶:适宜女性饮用,特别是处于经期前后或更年期的女性,饮用花茶可减轻烦躁。
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乌龙茶:有较好的降血脂、助消化功效,还可在熬夜时饮用,能提神、解乏。
2.四季喝同一种茶
如果想以茶养生,那就不应全年只喝一种茶,而要根据季节选择茶叶。
秋季:较适宜喝乌龙茶,因其茶性适中,不寒不热,有助于消除体内的余热,还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等解秋燥的作用。
冬季:宜喝性温的红茶,茶性甘温,可养阳气,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能增强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
春季:适宜喝花茶(如茉莉花茶),花茶甘凉,有芳香辛散之气,不仅有利于散发体内的寒气,而且可以促进阳气升发,令人神清气爽。
夏季:适宜饮绿茶。因为绿茶性寒,最能去火,有生津止渴,消食化痰等作用。
3.一把茶叶泡一天
一方面,茶叶冲的次数多了就品尝不到香味了;
另一方面,长时间浸泡在温度较高的水中,会使得茶叶中的维生素、茶多酚、黄酮等营养成分氧化降解,保健功效大大降低。
建议:用小茶壶或带滤网的茶杯冲泡茶叶,做到水茶分离。茶叶一般冲4~5次或没有味道时换掉。
4.陈茶不洗
茶或乌龙茶往往以陈茶居多,尤其是普洱茶饼,越是陈年香气越浓。
这类茶通常要先用沸水快速(10~20秒)洗一下,再把头泡茶水倒掉,既能起到洗茶作用,去除表面杂质,又能给茶加温,利于茶香挥发。
有些人舍不得倒掉第一泡,味道却并不好,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5.茶垢不清
茶垢是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金属元素发生氧化所形成的,是一种金属螯合物。
尽管还没有相关研究证实茶垢对健康有确切危害,但从卫生角度讲还是建议及时洗去茶垢,用牙膏或盐水可以轻松洗掉茶垢。
6.茶要用沸水冲泡趁热喝
并非每种茶叶都要用沸水冲泡:
黑茶、红茶、乌龙茶最好用刚煮沸的水,茶香会更浓郁。
冲泡绿茶适宜用80℃~85℃的水,时间为2~3分钟,最好现泡现饮。绿茶比较细嫩,如果用沸水泡,其中的多酚类物质就会被破坏,茶汤不但会变黄,芳香物质也会散失。
提醒:不建议趁热喝茶,容易灼伤胃黏膜以及口腔,茶泡好后稍微放一会再喝。
八种茶最好别喝
并不是只要喝茶就对健康有益,有些茶或喝法不对甚至会损害健康,尽量不要喝。
1.浓茶
浓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茶碱等,对肠胃的刺激性很强,饮用后可引起失眠、头痛等不适,有的人还会产生呕吐感。
喝浓茶久了,还会伤骨。美国科学家发现,每天饮5杯浓茶的人,髋骨(骨盆处)骨折的危险较不饮浓茶者高70%;每天饮浓茶超过7杯者,其相对危险性达80%以上。
2.霉变茶
茶叶发霉是因为受了青霉、曲霉等微生物的污染,霉变茶泡出的茶汤已经没有了茶香,喝了对人体会有一定的损害,如导致头晕、腹泻,甚至引起重要器官坏死。
受潮发霉的茶,一般可以在表面看到白色的霉斑,深嗅多有潮湿阴霉的气味,尤其冲泡时这种气味更为明显。茶叶应该放在干燥处保存,以防霉变。
3.串味茶
茶叶含萜类物质,结构多孔,极易吸收异味,和其他有味道的东西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变味。有的味道含有毒素,如油漆味、樟脑味等,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茶叶存放时要尽量隔绝有异味的食物,防止串味。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茶叶,也应分类存放。
4.久泡茶
冲泡时间过长,不仅茶汤色暗、味差,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另外,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多,很不卫生。
5.生茶
生茶是指杀青后不经揉捻而直接烘干的烘青绿茶。这种茶所含的成分与鲜叶所含的基本相同,带有严重的生青气。
老年人饮了这种茶,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很强,容易产生胃痛;青年人饮后也可能会觉得胃部不适,即通常所说的“刮胃”。
这种生茶,最好不要直接泡饮,可放在无油的铁锅中,用文火慢慢地炒,烤去生青气,待产生轻度栗香后即可饮用。
6.过烫茶
茶一般都是用沸水冲泡的,但是不能在过烫时饮用。否则会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造成溃疡,久而久之可能诱发口腔癌、食道癌。
《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指出:与那些几乎不喝茶或喜欢喝凉茶的人相比,每天喝两杯以上、温度为60摄氏度茶水的人,患上食道癌的几率高出90%。
7.焦味茶
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烘烤过度就会产生焦味,这种茶叶的有效营养成分和决定茶叶滋味的某些成分受破坏较多,并且还可能含有一定的致癌物。因此,无论从营养角度还是食品安全角度考虑,焦味茶是不宜饮用的。
8.隔夜茶
隔夜茶因放置时间过久,其中微量的氨基酸、糖类等物质会成为细菌、霉菌滋生的养分,不仅如此,茶水中所含的茶多酚、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也会因放置时间过久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茶水中所含的抗氧化成分下降,令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大打折扣。
这3类人少喝茶
喝茶虽好,但也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以下3类人最好少喝茶。
1.胃溃疡患者
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人,最好不喝茶,尤其是不宜喝浓茶或空腹饮茶。
茶叶含有的咖啡因和鞣酸会刺激胃黏膜,促进胃酸分泌,加重溃疡创伤。如果常饮浓茶,还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平时胃酸分泌过多的人,更不适合饮用普洱茶和红茶,这两种茶叶的咖啡因含量比较高。
2.失眠或神经衰弱者
咖啡因有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
如果平时就有失眠或神经衰弱等症状,对咖啡因比较敏感,最好在下午3点后就停止饮茶或咖啡,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
3.心律失常者
咖啡因会使人的心跳加快,造成心动过速等,甚至心悸,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如果有些人平时就有心律失常的现象,或者对茶、咖啡特别敏感,空腹喝茶,可能会引发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增加心脏负担,使病情更加严重。
有机茶有机吗?
茶叶品种多种多样,目前市场上出来一种零农残的茶叶,零农残的茶叶真的没有农残吗?
茶叶的品质首先是茶叶的品种,好的产区产出好的茶叶,第二点在环境方面,第三点是采收时间,第四点是炒制工艺或者说加工工艺,农药残留它对于品质的影响来说只能占到茶叶消费中最多到3%到5%。
零农残可能也是商家炒作的一个过程。目前农业农村部对农药的使用,尤其在茶叶上使用,都是一些低毒低残留或生物农药,更推荐的是用物理的方法与生物农药的方法,联合防治茶叶上的病虫害,减少农药对茶叶的影响。
洗茶这道环节能否有助于清洗掉农残呢?
最开始洗一道茶,洗掉灰,去掉的杂物还是可以的,但是要指望通过洗茶来把农残洗掉,这个是不切实际的。
好的安全的茶叶不是洗出来的,不是泡出来的,还是种出来的。
零农残茶叶其实只是商家的一种宣传方式而已,没有贴这个标签的普通茶叶,只要通过了国家正规机构的检测,它的农残指标也是完全合格的。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放心进行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