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案例介绍患者陆某,女,57岁。因「乙状结肠癌术后3年余,要求治疗」。于年1月13日入院。入院时带入PICC导管一根,置管部位为右上臂,置管日期年5月21日。
年1月15日行西妥昔单抗针mg靶向治疗一次。年1月18日右上肢PICC置管处皮肤出现湿疹样皮炎,见图1左。进一步评估后,发现背部皮肤可见痤疮样皮疹,见图1右。
该患者年8年23日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年12月18日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回肠末端造瘘术」,右上臂已是第3次置入PICC导管,因此,患者要求尽力保住导管。
图1为患者右上肢PICC置管处皮肤出现皮炎
找原因,请会诊湿疹皮炎是一类综合性皮肤疾病,诱因往往复杂多变,内因方面如过敏体质、机体内环境改变等,外因方面如药物因素、对敷贴及消毒剂过敏、天气干燥等,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使皮肤出现炎症性过敏。
请皮肤科会诊后考虑置管部位皮肤湿疹,建议: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片每晚一次;置管部位夫西地酸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各一半搅拌后外涂,一天二次。
问题一:用不用抗菌油膏?个体化维护,掌握无菌原则是关键
解读:《静疗规范》指出:不宜在穿刺部位使用抗菌油膏。局部使用抗菌油膏,可促发霉菌感染和细菌耐药。
换药步骤(重点突出局部处理过程,常规流程请按操作规范执行)
1.准备用物:换药包一副(弯盘2个、血管钳、镊子、剪刀)、无菌巾、无菌手套、无菌纱布、酒精棉球、碘伏棉球、IV敷贴9*12cm
2.剪好4块小纱布备用,将药膏各挤一半于弯盘中,搅拌均匀。
注意:不能保证药膏是否无菌,但搅拌的容器必须无菌。
3.酒精三遍、碘伏三遍,待自然干燥。
提起导管,将药膏均匀涂于湿疹处皮肤,将一小纱布垫于导管下,保留10~15min。
注意:药膏外涂时避开穿刺点及导管,体外导管会随着肢体运动而进出体内。
4.10~15min后用另一无菌小纱布拭去敷贴固定处四周的药膏,待干。
保留中间部位的药膏,将剪好开口的小纱布垫在敷贴的中间部位。
注意:四周有药膏会影响敷贴固定,中间垫纱布是为了避免导管接触药膏。
5.固定IV敷贴。本次换药时透明敷帖内的纱布剪得偏大,导致下缘的敷贴固定欠牢固,将上缘的敷贴剪下一部分固定在下缘,剪去上缘部分的另一原因是为了皮疹部分涂药。
问题二:使用哪种消毒剂?学规范,找答案
解读:《静疗规范》指出:PICC穿刺以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酒精。
2%葡萄糖酸氯己定复合70%乙醇溶液的优势:快速起效、省时快干、增强敷料粘贴、持久抑菌残留活性长、便于观察。
护理感悟PICC作为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给药途径,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但PICC留置期间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如湿疹样改变。
由于PICC置管多为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力低下,如果维护时不注意无菌操作,微生物侵入穿刺点导致局部感染,严重者可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最终只能拔除导管。
因此,除做好导管评估及掌握无菌原则外,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风险及后果,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为使临床护理实践更加规范化,年11月14日,国家卫计委首次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并于年5月1日正式实施。
《静疗规范》为临床护士的护理行为提供了指引,但当实际操作有违规范时如何解决?如何对PICC置管部位并发湿疹进行维护,文献上也有报道,相信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来源:护理时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