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赤霉防治要趁早,千万别让它毁了你的黄

4月中下旬,各地陆续进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的关键时期。受气候异常、抗性品种缺乏和耕作制度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赤霉病呈加重发生态势,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和小麦产品质量安全。据专家会商分析,预计年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小麦赤霉病重流行风险极高。为有效控制赤霉病发生危害,现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防治策略按照赤霉病发生危害规律,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等小麦赤霉病常发麦区,必须坚持“主动出击”不动摇,全面落实预防控制措施;黄淮中北部、华北南部麦区,要坚持“预防为主”不放松,一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立即组织施药,严防病害发生流行。防治技术为控制赤霉病发生、降低毒素污染,要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一坚持“见花打药、适期防治”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的最佳时期,“见花打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遇到连阴雨、大面积结露和雾霾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在第一次用药5-7天后,再次喷药防治,切实做到雨前预防和雨后控制相结合。二坚持“科学选药、轮换用药”优先考虑耐雨水冲刷的剂型,保证用药效果;需二次用药的田块,推荐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尤其是出现多菌灵抗性问题的地区,建议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三唑类药剂及其复配制剂,确保预防控制效果、降低毒素污染风险。三坚持“强化田管,改善环境”要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运筹肥水,防止小麦群体过大造成植株郁闭,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形成适宜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以减轻病害流行危害。此外,以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兼顾白粉病、蚜虫、粘虫等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坚持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科学防控、药肥混用、保粒增重。(来源: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赞赏

长按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湖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menmeirongyuan.com/mjcsmy/26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