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粉虱和常用药剂,不熟悉的抓紧看该

儿童白癜风的危害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13569.html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寄主范围广,蔬菜中的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芹菜、大葱.牡丹花等都能受其为害,还能为害花卉、果树、药材、牧草、烟草等个科种植物。

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具柄,开始浅绿色,逐渐由顶部扩展到基部为褐色,最后变为紫黑色。

一龄:身体为长椭圆形,较细长;有发达的胸足,能就近爬行,后期静止下来,触角发达、腹部末端有一对发达的尾须,相当体长的1/3。

二龄:胸足显著变短,无步行机能,定居下来,身体显著加宽,椭圆形;尾须显著缩短。

三龄:体形与二龄若虫相似,略大;足与触角残存;体背面的腊腺开始向背面分泌腊丝;显著看出体背有三个白点:即胸部两侧的胸褶及腹部末端的瓶形孔。

蛹:早期,身体显著比三龄加长加宽,但尚未显著加厚,背面腊丝发达四射,体色为半透明的淡绿色,附肢残存;尾须更加缩短。中期,身体显著加长加厚,体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背面有腊丝,侧面有刺。末期,比中期更长更厚,成匣状,复眼显著变红,体色变为黄色,成虫在蛹壳内逐渐发育起来。

成虫:雌虫,个体比雄大,经常雌雄成对在一起,大小对比显著。腹部末端有产卵瓣三对,(背瓣,腹瓣,内瓣),初羽化时向上折,以后展开。腹侧下方有两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两对腊板位于第二、三腹节两侧。雄虫,和雌虫在一起时常常颤动翅膀。腹部末端有一对钳状的阳茎侧突,中央有弯曲的阳茎。腹部侧下方有四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四对腊板位于第二、三、四、五腹节上。

生活习性

温室白粉虱不耐低温,在辽宁均不能露地越冬。1年可发生10余代(以前没有温室大棚一年繁殖3-4代),以各种虫态在保护地内越冬为害,春季扩散到露地,9月份以后迁回到保护地内。成虫不善飞,有趋黄性,群集在叶背面,具趋嫩性,故新生叶片成虫多,中下部叶片若虫和伪蛹多。交配后,1头雌虫可产多粒卵,多者~粒。此虫最适发育温度25℃~30℃,在温室内一般1个月发生1代。

地理分布

据《世界的白粉虱》(Whiteflyoftheworld)一书统计,温室白粉虱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等四十八个国家与地区。五十年代,曾在北京金山露地种植的架豆上,发现过粉虱,但未鉴定过,当时也未闻造成显著为害。但近年来温室白粉虱逐渐猖撅,特别由于近四、五年来冬季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搭成大棚育苗种菜,加上原来的大量土温室,城镇居民及花圃冬季在室内养花,这就为温室自粉虱的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温室白粉虱在我国部分地区如东北沈阳、旅大、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泛滥成灾,尤以温室的黄瓜、番茄、架豆等被害最显著,露地的架豆、茄子等也受害不浅。

危害特点

温室白粉虱对作物及花卉蔬菜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直接为害,连续吸吮使植物生长缺乏碳水化合物,产量降低。

②注射毒素,吸食汁液时把毒素注入植物中。

③引发霉菌,其分泌的蜜露适于霉菌生长,污染叶片与果实。

④影响产品质量,真菌导致一般果实变黑。

⑤传播病毒病,白粉虱是各种作物病毒病的介体

白粉虱成虫排泄物不仅影响植株的呼吸,也能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白粉虱在植株叶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响到植物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从而降低蔬菜果实质量,影响其商品价值。

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在白粉虱发生猖撅的地区。棚室秋冬茬或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种类应选芹菜、筒篙、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菜,既免受危害又可防止向棚室蔓延。

2.根除虫源:育苗或定植时,清除基地内的残株杂草,熏杀或喷杀残余成虫。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3.诱杀及趋避:白粉虱发生初期,可在温室内设置30~40厘米的方板,其上涂抹10号机油插于行间高于菜株,诱杀成虫,当机油不具钻性时及时擦拭更换。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镀铝反光幕,可驱避白粉虱,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4.生物防治:当温室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一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蛹3一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4次。也可人工释放草岭,一头草岭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虫多头。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粉虱壳抱粉防治。

5.药剂防治: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每株有成虫2一3头时进行,尤其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①白粉虱发生初期用10%吡虫威一倍液,或10%扑虱灵乳油0倍液,或25%扑虱灵乳油1倍喷雾。能杀死卵、若虫、成虫,当虫量较多时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一般5一7天1次,连喷2一3次。

②选用25%灭螨猛乳油0倍液、50%克蚜宁乳油1倍液、2.5%天王星乳油倍液、21%灭杀毙倍液,每隔5一7天1次,连喷3一4次。

③20%灭多威乳油0倍液+10%吡虫啉水分散性粉剂倍液+消抗液倍液,万灵(灭多威)与吡虫啉混合,利用灭多威速杀性弥补吡虫啉迟效。用吡虫啉药效长弥补灭多威药效短缺点,加入消抗液进一步提高药效可杀死各种虫态的白粉虱。每5一7天1次,连喷2一3次,可获得满意效果。

④熏蒸法:保护地可用敌敌畏烟剂,每平方米用一克,或用80%敌敌畏克,将敌敌畏倒在分散在温室不同地段的麦秸堆上,点燃后闷棚1夜,间隔5一7天,连熏2一3次。最好熏蒸过后1一2天喷雾1次。除选用药剂外,喷药时间最好在浇水未干时进行,否则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翔,不易喷到身体上。

噻虫嗪

噻虫嗪是一种全新结构的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其施药后迅速被内吸,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有良好的防效。

含量与剂型:25%水分散粒剂,50%水分散粒剂,70%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

曾用名:噻虫嗪、阿克泰、锐胜

防治对象有效防治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缨翅目害虫。其中对同翅目特效,如各种蚜虫、叶蝉、粉虱、飞虱等。

毒性低毒杀虫剂。大鼠急性经口LD50:mg/kg,本品对眼睛和皮肤无刺激作用。对蜜蜂有毒。

噻虫嗪是年由诺华公司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相似,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机时死亡。不仅但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是取代那些对哺乳动物毒性高、有残留和环境问题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类杀虫剂的较好品种。对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尤其是同翅目害虫有高活性,可有效防治各种蚜虫、叶蝉、飞虱类、粉虱、金龟子幼虫、马铃薯甲虫、线虫、地面甲虫、潜叶蛾等害虫及结多种类型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与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无交互抗性。既可用于茎叶处理、种子处理、也可用于土壤处理。适宜作物为稻类作物、甜菜、油菜、马铃薯、棉花、菜豆、果树、花生、向日葵、大豆、烟草和柑桔等。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烯啶虫胺

烟酰亚胺类,是日本继吡虫啉、啶虫咪之后开发的又一种新型产品。具有卓越的内吸性、渗透作用、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白粉虱、蚜虫、梨木虱、叶蝉、蓟马的换代产品。

注意事项

安全间隔期为7-14天,每个作物周期最多使用次数为4次。

本品对蜜蜂、鱼类、水生物、家蚕有毒,用药时远离。

本品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

为延缓抗性,要与其它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使用。

烯啶虫胺的使用方法

1、防治蚜虫:用10%可溶性液剂或10%水剂~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1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倍液灌根,对大棚黄瓜蚜虫有较好防效,药后10天的虫口减退率均超过96%。持效期可达20天以上。

2、防治烟粉虱、白粉虱:用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均匀喷雾,也可在定植时浇灌10%烯啶虫胺水剂~倍液。对于世代重叠(成虫、若虫、卵)且虫口基数高的田块,防效突出,持效期可达20天左右。

3、防治蓟马:3用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稀释倍+5%啶虫咪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效果突出。

4、防治飞虱:飞虱暴发期,用10%烯啶虫胺倍液均匀喷雾,防效达90%以上,效果显著优于30%啶虫咪。速效性非常明显,持效期可达到15天左右。

烯啶虫胺的使用注意事项

烯啶虫胺属于烟碱类杀虫剂,与其它药剂的复配性特好,为提高药效,扩大杀虫范围,延缓抗药性,可与其它杀虫剂进行复配使用。比较的配方制剂有:25%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25%烯啶·联苯可溶液剂、15%阿维·烯啶可湿性粉剂、30%阿维·烯啶可湿性粉剂、20%烯啶·噻虫啉水分散粒剂等。在使用时,这些配方轮换使用。

螺虫乙酯

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亩旺特是由Bayer公司研发的杀虫剂新品种,其分子式是:C21H27NO5。螺虫乙酯具有独特的作用特征,是迄今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能的现代杀虫剂之一。

螺虫乙酯,是迄今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能的现代杀虫剂之一。它防治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蓟马、木虱、粉蚧、粉虱和介壳虫等。

特点

新杀虫剂螺虫乙酯是季酮酸类化合物,与Bayer公司的杀虫杀螨剂螺螨酯(spirodiclofen)和螺甲螨酯(spiromesifen)属同类化合物。螺虫乙酯具有独特的作用特征,是迄今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能的现代杀虫剂之一。该化合物可以在整个植物体内向上向下移动,抵达叶面和树皮,从而防治如生菜和白菜内叶上,及果树皮上的害虫。这种独特的内吸性能可以保护新生茎、叶和根部,防止害虫的卵和幼虫生长。其另一个特点是持效期长,可提供长达8周的有效防治。

防治对象

螺虫乙酯高效广谱,可有效防治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蓟马、木虱、粉蚧、粉虱和介壳虫等。可应用的主要作物包括,棉花、大豆、柑橘、热带果树、坚果、葡萄、啤酒花、土豆和蔬菜等。研究表明其对重要益虫如瓢虫、食蚜蝇和寄生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氟啶虫酰胺

氟啶虫酰胺是一种新型低毒吡啶酰胺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年获得我国农药产品临时登记证,制剂为10%水分散粒剂。

氟啶虫酰胺除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具有很好的神经毒剂和快速拒食作用。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取食吸入带有氟啶虫酰胺的植物汁液后,会被迅速阻止吸汁,1小时之内完全没有排泄物出现,最终因饥饿而死亡。

剂型

制剂为10%水分散粒剂。

生物活性

本剂对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效,并具有良好的渗透作用。它可从根部向茎部、叶部渗透,但由叶部向茎、根部渗透作用相对较弱。该药剂通过阻碍害虫吮吸作用而致效。害虫摄入药剂后很快停止吮吸,最后饥饿而死。据电子的昆虫吮吸行为(EMIF)解析,本剂可使蚜虫等吮吸性害虫的口针组织无法插入植物组织而致效。

粉虱施药技巧:由外到内,先上后下;重点背面,全株喷雾。

一般在下午的六点或者早上露水未干打白粉虱效果更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menmeirongyuan.com/mzlmjdy/62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