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丨规范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

葡萄的多种作用让人不可思议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ertongzhuanlan/m/39140.html

讲者丨杨帆

整理丨刘安云(皖医院)

责编丨吴怀英/米宏霏

来源丨年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

前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此类抗生素由于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适用人群广等特点,占据临床一线抗菌药物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其中的头孢菌素更因其强大的抗菌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但近年来,时有新闻报道关于头孢菌素类过敏所引起的休克甚至死亡的案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风险被夸大,司法判例一再以医院有责、赔偿。因此,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医院盛行,头孢皮试结果即使是弱阳性也将会更换成其他药物,错失了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时机。

目前临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否需要皮试一直存在争议。美国、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国家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前不做皮试,除非患者以前有青霉素过敏史。国内权威工具书及大多数药品说明书要求用药前询问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过敏史,并未要求对头孢菌素类等药物皮试。医院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方法差异大,缺乏权威的统一规范标准。那么,如何看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问题?又该如何正确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发生过敏性休克案例背后我们又该吸取什么教训?在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上,来自复旦大学抗生素研究所、医院感染管理科杨帆主任为大家进行逐一答疑解惑。

当前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存在问题

医务人员对过敏反应认知普遍不足

对过敏史判断草率

青霉素皮试不规范

懒政思维导致头孢菌素皮试盛行(司法判例的不良影响)

对过敏性休克抢救认识错误

β-内酰胺类药物使用广泛,不仅劳民伤财,而且造成抗菌药物使用结构不合理,间接推动耐药性增高

年各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S)构成比

(研究中心成员单位)

国内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一)国内儿童住院患者各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二)国外各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年欧洲30国门诊(社区)抗菌药消费水平

均数为22.4DID(defineddailydosesperinhabitantsperday(每日每千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频数),最高希腊,为36.1DID,最低荷兰,为10.7DID。

结构:青霉素类占主导(最低德国32%,最高丹麦、斯洛文尼亚66%),头孢菌素类(最低丹麦0.2%,最高德国2%),大环内酯类(最低瑞典5%,最高斯洛文尼亚25%),喹诺酮类(最低英国2%,最高匈牙利16%)。

2.年欧洲27国住院病人抗菌药使用情况:

均数为2.0DID,最低:荷兰1.0DID,最高:马耳他2.9DID。

结构:多数国家青霉素类仍占主导地位,头孢菌素类(包括碳青霉烯类):最低英国7%,最高保加利亚54%;大环内酯类:最低瑞典4%,最高爱尔兰17%;喹诺酮类:最低英国4%,最高马耳他19%。

3.年5月发布的9号《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强调

重点环节管理部分:

优化抗菌药物品种结构;

正确认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

提高青霉素类药物使用比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现状

(一)过敏反应的GellCoombs分类

*非免疫机制(阿片类,造影剂,非甾体类抗炎药)

(二)青霉素过敏问题

人群中报告青霉素过敏者约为5%~10%;

其中85%~90%被证明耐受青霉素;

过敏性休克4~15/00;

死亡1/~00(美国年2.7亿人,估计-人/年);

过敏原理:青霉素Ⅰ型过敏反应抗原、抗体由半抗原(β-内酰胺环裂解产物,而非其本身)与血清蛋白或其他人体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抗原,抗原刺激人体B细胞产生sIgE抗体。sIgE抗体自然衰减,半衰期10-d,5年内50%、10年内80%过敏患者的sIgE抗体消失。

(三)国外青霉素皮试实践

不作使用前普查,仅用于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

有主张在患者身体状况好而非急需使用青霉素时进行;

使用完整的青霉素皮试液(青霉素G、PPL、氨基青霉素)及阴性(生理盐水)阳性(组胺)对照;

针刺、皮试到激发试验;

由受训练的过敏专家进行操作和解释。

(四)国内青霉素皮试实践

所有患者应用青霉素前(停药3天及以上重做);

部分单位规定更换青霉素品规要做皮试;

以青霉素G或拟用药品皮试(药典-临床应用须知规定用前者),剂量亦与国外推荐不同;

多数不做对照;

几乎每一位护士都进行操作和解释;

出于安全考虑,更倾向判断阳性。

(五)青霉素皮试意义

青霉素皮试用于预测对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旨在降低过敏性休克风险;

在成人和儿童均有预测价值;

标准的青霉素皮试阳性预测值约50%,阴性预测值约70%-99%;

是最快速、敏感、有效预测Ⅰ型过敏反应的方法;

不预测其他类别和非免疫机制过敏反应。

(六)头孢菌素过敏

过敏反应1%~7%。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0.%~0.1%。

Ⅰ型过敏反应抗原决定簇(及与青霉素交叉过敏):

侧链R1(最常见);

β-内酰胺环及其裂解产物(少见);

侧链R2(少见)。

有别于青霉素过敏,患者对一种头孢菌素过敏时,常可安全使用另一种头孢菌素。

(七)头孢菌素皮试

主流意见不推荐做皮试筛查(循证证据不支持其筛选价值),我国药典亦未规定必须做皮试。

国外使用前进行头孢菌素皮试。

(1)适应症:当患者对一种头孢菌素过敏时,评估其是否耐受拟用的另一种头孢菌素。

(2)受试药物包括青霉素皮试全套、拟用头孢菌素,分步、持续数日。

(3)由受训练过敏专家进行操作和解释结果。

(八)日本厚生省、学术组织年建议停用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皮试,理由是:

无可靠方法;

药品质量已经提高;

美国不做,过敏率低于日本;

皮试阳性率远高于实际过敏率;

建议有效措施保证患者安全;

年回顾过敏反应统计后再次肯定不做皮试决定。

(九)头孢菌素皮试意义前瞻性临床试验

韩国蔚医院.11-.12将泌尿外科、妇产科人纳入受试者(排除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史者),每个受试者均接受青霉素G、4种头孢菌素皮试,同时用组胺作为阳性对照组,不管是否皮试阳性,都静脉注射相应的头孢菌素。

皮试结果:97人阳性;23人仅对青霉素阳性,74人至少对1种头孢菌素阳性。

静脉注射结果:4人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均表现为注射后1小时内出现荨麻疹,但这4个人皮试结果均阴性。

(十)我国头孢菌素皮试现状

越来越多单位规定应用头孢菌素类甚至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前必须做皮试。

始于年代浙江省药政管理局文件要求,在数年前罗氏公司说明书要求皮试后登封造极。

头孢菌素皮试方法不统一。

头孢菌素皮试阳性率惊人。

一旦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乃至皮试阳性,永不使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指导意见

(一)滥做皮试、滥解释的危害

延误患者治疗时间;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大幅缩窄患者治疗选择;

造成抗菌药物过度使用;

虚假安全感威胁患者安全;

增加护士工作量和医患纠纷。

(二)关于皮试的建议:详细询问过敏史比皮试更重要

准确、具体描述过敏反应:可疑过敏药物品种、品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旁证;皮试阳性≠过敏。

密切观察,时刻警惕。

认识皮试的局限(假阳性、阴性,仅预测IgE介导反应)。

对处置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充分准备(设施、药物,尤其肾上腺素)。

停止进行头孢菌素皮试普遍筛查(厂家标示要做的,应要求其提供方法、判断标准和循证学证据;或剔除该产品)。

非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患者可谨慎使用头孢菌素。

尝试头孢菌素皮试为头孢菌素过敏患者寻找头孢替代菌素(目前应及其谨慎)。

(三)青霉素皮试专家共识的现实作用

澄清过敏反应、皮试意义

改进措施:

(1)询问病史,甄别真假过敏(皮试阳性≠过敏);

(2)增加阴性对照;

(3)酒精过敏患者使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

(4)有皮试阳性患者可以再次皮试;

(5)使用专门试剂,避免多次稀释;

(6)增加青霉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机会。

结语

科学规范的青霉素皮试对预测青霉素Ⅰ型过敏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指导意义;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从科学性、规范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目前的循证医学依据显示皮试并不能准确预测是否发生变态反应。为加强安全合理使用抗生素,杨帆教授建议:临床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前应先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严重程度,注意区分药品过敏还是皮试阳性,正确解读皮试意义。杨帆主任呼吁权威部门加快出台专家共识、指导原则等具有法律效应的规范建议,指导药品生产企业统一修改说明书,避免临床皮试乱象,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回归科学理性,助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改进皮试实践将是抗菌药物管理内涵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图文编辑:王小虾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menmeirongyuan.com/mzlmjdy/52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