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中药名。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SolidagodecurrensLour.的全草。具有疏风泄热,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黃疸,泄泻,热淋,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2别名野黄菊、山边半枝香、洒金
3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cm。茎直立,基部光滑,或略带红色,少分枝。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4-10cm,宽1.5-4cm,先端尖、渐尖或钝,基部下延成柄,边缘具尖锐锯齿,基部叶柄较长,花后凋落,上部叶柄渐短或无柄,叶片亦渐狭小或全缘。头状花序,黄色,直径约1cm,从叶腋抽出,排列成总状;总苞宽钟形,长4-6mmn;苞片通常3层,外层苞片卵状披针形,内层苞片披针形;边缘舌状花约8朵,雌性,中间为管状花,两性。瘦果圆筒形,光滑或先端略具疏软毛;冠毛白色,1-2层,粗糙。花期10月,果期11月。
4产地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台湾等地。
5采收加工秋季花果期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6药材性状茎圆柱形,表面暗紫红色或灰绿色,具纵纹,光滑无毛,茎端有稀毛;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央有疏松的白色髓。单叶互生,下部叶具长柄,多脱落,上部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多破碎而皱缩,上面黄绿色,下面淡绿色,展平后呈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4-10cm,宽1.5-4cm,先端尖、渐尖或钝,基部狭缩而形成翅状叶柄,边缘有尖锐锯齿,上部叶锯齿较疏至全缘。头状花序集生茎顶,排成总状或圆锥状,苞片3层,膜质宿存,花冠黄色,多脱落,冠毛黄白色,外露。气清香,味苦。
7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凉
8功能与主治疏风泄热,解毒消肿。
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黃疸,泄泻,热淋,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9临床应用内服:煎汤,9-15g,鲜品2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汁搽。
10药理研究1、抗菌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红色癣菌及禽类癣菌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一枝黄花水煎醇提液有抗白色念珠菌作用,其疗效与制霉菌素相当。
2、平喘祛痰作用:对家兔实验性支气管炎(吸入氨蒸气法),内服煎剂,可解除喘息症状,亦有祛痰作用。
3、其他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对急性(出血性)肾炎有止血作用。提取物经小鼠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但大剂量反可使尿量减少。
11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含苯甲酸苄酯甙类成分:一枝黄花甙。花另含苯甲酸苄酯类成分:2,3,6-三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6-二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6-二甲氧基苯甲酸苄酯、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苄酯。茎所含成分与花的相似。根除含2,6-二甲氧基苯甲酸苄酯、2,3,6-三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苄酯外,还含当归酸桂皮酯类成分:当归酸3,5-二甲氧基-4-乙酰氧基桂皮酯、当归酸-3-甲氧基-4-乙酰氧基桂皮酯;炔属化合物成分:(2Z,8Z)-癸二烯-4,6-二炔酸甲酯、(2E,8Z)-癸二烯-4,6-二炔酸甲酯;甾醇类成分:谷甾醇。
12使用禁忌孕妇慎服。
13配伍药方1、防治感冒:(1)预防感冒:一枝黄花、忍冬藤、一点红各适量。水煎服。(《福建药物志》)(2)治风热感冒:一枝黄花根9g,醉鱼草根6g。水煎服,每日1剂。(《江西草药》)
2、治急性扁桃体炎:(1)一枝黄花15g,一点红、蟛蜞菊、土牛膝各9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2)一枝黄花、白毛鹿茸草各30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3)一枝黄花15g,土牛膝、威灵仙各9g。水煎服,亦可单味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肺热咳嗽,百日咳:一枝黄花、肺经草、兔儿风各15g,地龙6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年)
4、治肺痈:一枝黄花根15g,猪肺1具。水炖,服汤食肺,每日1剂。(《江西草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