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

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

黄芪有两种原植物,即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均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又称白皮芪(陕西)、混其日(蒙药音译),膜荚黄芪又称山爆仗(山东)、箭秆花(陕甘宁地区)。均以干燥的根入药,其药材名为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及疮口久不愈合。黄芪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糖。正品黄芪(膜荚黄芪及蒙古黄芪)三萜皂苷中以黄芪苷I(也称黄芪甲苷)及黄芪苷Ⅱ为主要成分,特别是黄芪甲苷常用作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黄芪中所含的黄芪苷、黄酮类化合物及黄芪多糖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和抗应激、抗心肌缺血、抗肾炎、抗肝炎、抗胃溃疡以及抗骨质疏松、中枢镇静、镇痛和促智等作用。蒙古黄芪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膜荚黄芪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和云南等省区。

近年来,对黄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方面,对黄芪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比较多,我省农业科技人员在充分研究黄芪生长习性和产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研究提出了一整套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经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一、植株形态特征

(一)蒙古黄芪形态特征

主根长而粗壮,顺直。茎直立,高40~80cm。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小,宽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mm,宽3~5mm,两端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常比叶长,具花5~20余朵;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至淡黄色,长18~20m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子房光滑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有短喙,基部有长子房柄,均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二)膜荚黄芪形态特征

叶片也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6~13对,长7~30mm,宽3~12mm,先端钝、圆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托叶长5~15mm。花通常10~20余朵;花萼被黑色或白色短毛;花冠黄色至淡黄色,或有时稍带淡紫红色,长约16mm;子房有柄,被柔毛。荚果长20~30mm,宽9~12mm,被黑色或黑白相间的短伏毛。

二、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黄芪喜阳光,耐干旱,怕涝,喜凉爽气候,耐寒性强,可耐受-30℃以下低温,怕炎热,适应性强。多生长在海拔~m的山区或半山区的干旱向阳草地上,或向阳林缘树丛间;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土壤多为山地森林暗棕壤土。黄芪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连作。

黄芪1年生和2年生幼苗的根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功能强。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吸收功能逐渐减弱,但贮藏功能增强,主根变得粗大。黄芪生长周期为5~10a,如果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对土壤要求虽不甚严格,但土壤质地和土层厚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土壤黏重,根生长缓慢,主根短,分枝多,常畸形;土壤砂性大,根纤维木质化程度大,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枝多,呈鸡爪形,质量差。

(二)种子特性

黄芪的种子半卵圆形,千粒重5.83g左右。黄芪种子具硬实性,一般硬实率在40%~80%,造成种子透性不良,吸水力差,在正常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有80%左右的种子不能萌发,影响了自然繁殖。生产上,一般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前处理,打破种皮的不透水性,提高发芽率。黄芪种子吸水膨胀后,在地温5~8℃时即可萌发,以25℃时发芽最快,仅需3~4d。

(三)生长发育特性

黄芪从播种到种子成熟要经过5个时期:幼苗生长期、枯萎越冬期、返青期、孕蕾开花期和结果种熟期。

黄芪种子萌发后,在幼苗五出复叶出现前,根系发育不完全,入土浅,吸收差,怕干旱、高温、强光。五出复叶出现后,根系吸收水分、养分能力增强,叶片面积扩大,光合作用增强,幼苗生长速度显著加快。通常当年播种的黄芪处于幼苗生长期不开花结果。

地上部分枯萎到第二年植物返青前称为枯萎越冬期。一般在9月下旬叶片开始变黄,地上部枯萎,地下部根头越冬芽形成,此期需经历~d。黄芪抗寒能力强,不加覆盖物也可安全过冬。

越冬芽萌发并长出地面的过程称为返青。春天当地温达到5~10℃时,黄芪开始返青。首先长出丛生芽,然后分化茎、枝、叶,形成新的植株。返青初期生长迅速,30d左右即可长到正常株高,随后生长速度又减缓下来,这一时期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很大。

2年生以上植株一般在6月初出现花芽,逐渐膨大,花梗抽出,花蕾逐渐形成,蕾期20~30d。7月初花蕾开放,花期为20~25d,7月中旬进入果期,约为30d。果实成熟期若遇高温干旱,会造成种子硬实率增加,使种子质量降低。黄芪的根在开花结果前生长速度最快,地上光合产物主要运输到根部,而以后则由于生殖生长会大量消耗养分,使得根部生长减缓。

三、新品种简介

优良品种是获得黄芪优质高产的关键之一。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农科院等单位,通过深入实践、潜心研究,培育出的黄芪新品种,经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提质增产效果。主要新品种有陇芪1号和陇芪2号:

(一)陇芪1号

1、特征特性:茎秆绿色,花蝶形淡黄色。主根圆柱状,长50-cm,外表皮浅褐色,内部黄白色,根断面有明显的豆腥味。

2、产量表现:三年15点(次)折合平均亩产.3kg,较对照增产19.9%。

3、内在质量:总灰分2.9%、酸不溶性灰分0.3%、浸出物39.2%、黄芪甲苷0.%、多糖(硫酸苯酚法)3.7%,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标准。

4、抗性表现:田间根腐病(紫纹羽病)病株率平均为4.25%,病情指数为1.34%,对照品种蒙古黄芪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8.49%和3.55%,田间抗病性表现较好,建议尽快认定并推广利用。

5、适宜区域:该品种适宜在海拔1-m,年降水量-mm的半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区及同类生态区应用推广。

(二)陇芪2号

1、特征特性:主茎淡紫色,淡紫色蝶形花,种子扁肾形,色泽棕褐色。

2、产量表现:三年15点(次)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亩产.1kg,较对照增产15.8%。

3、质量指标:总灰分2.9%、酸不溶性灰分0.1%、浸出物41.4%、黄芪甲苷0.%,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标准。

4、抗病性:田间根腐病(紫纹羽病)病株率为2.78%,病情指数为0.93%,对照品种甘肃黄芪94-01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5.1%和1.7%,田间抗病性表现较好。

5、适宜区域:该品系在海拔1-m,年降水量-mm的半干旱区、二阴区和高寒阴湿区表现良好,适宜同类型生态区应用推广。

四、黄芪育苗技术

(一)选地

选地时,应选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壤土,以满足黄芪扎根深、喜酸性和需水、需肥的条件。为防止春季干旱而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应选土壤含水量较多、光照较弱、坡度较小(≤15°)的阴坡或半阴坡面作为育苗地。前茬以当归、小麦茬最好,豆类、洋芋茬次之,但要切忌重茬或在栽培黄芪的地中育苗。

(二)整地

在春季,育苗地要深翻,一般深为20~30cm。犁地时,可施入kg/亩农家肥和20kg/亩的磷酸二铵10kg/亩的尿素作为基肥,同时随犁地而施入辛硫磷以防止苗子受地下害虫的危害。如条件允许,喷施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以防霉菌的侵害。犁地后应拣出石块,用耙子打碎土块,并磨平地面,为作床做准备。

(三)作床

在育黄芪苗时,土壤水分好的地采用高床,土壤水分条件不好的则用低床,且要求床面宽1m,低于(或高于)步行道10~15cm。作床可在播种前几天进行,床的方向应随地的坡度大小而定,如地势平坦,床的方向以南北向为宜,如坡度较大,则床的方向与地的等高线相垂直,在地势平坦时,也可不作床直接进行育苗。

(四)选种

在黄芪中,由于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种子都是肾形,且特别相似,很难用肉眼区分。但蒙古黄芪产量高,市场价格好,而膜荚黄芪产量低,市场价格也低,因此,在选种时要特别小心,严防所购种子是膜荚黄芪或在蒙古黄芪中混有膜荚黄芪种子。这两种黄芪最大的区别是膜荚黄芪长得较高且荚果上有毛,而蒙古黄芪长得较矮且荚果上无毛。为了保证所购种子是蒙古黄芪,则应购买较熟悉的客户的种子。

(五)浸种

一般采用温汤浸种对黄芪种子进行预处理。播种前应催芽处理,将种子浸于50℃的温水中,随时搅拌至凉。加水量应浸没种子,浸泡6~12小时,再将种子捞出装入布袋内催芽而后播种。

(六)播种

播种时间在春风前后(易早不易迟),当天气有降雨迹象时即可播种。播前先把床面拉平,把土块拍碎打细,并拍实床面。采用撒播方式(12kg/亩)将混有细沙的种子撒在床面上,播后用步行道中的细土进行覆盖种子,覆土厚度为2cm,将种子盖住为宜,覆土后用木板轻轻镇压,并在其上覆少量麦草,起保墒通气作用。为防止麦草被风吹走,可在其上放些树枝。如播后有场透雨,则10d开始出苗,15d内全部出齐,出苗率可达80%以上。

(七)苗期管理

1、除草出苗后要及时除草,减少杂草争肥争水及达到松土作用,地面较干时可进行除草,但要小心,以防拔草时黄芪苗被拔掉。地面较湿时严禁除草,这样不但踏实育苗地,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而且还会造成黄芪苗大量的死亡。

2、追肥立秋前,可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尿素和赤霉素等促进苗子生长;立秋后,随下中雨施入7.5kg/亩的尿素,但施肥量不能太大以防伤苗现象。

3、防病害黄芪苗最怕的是白粉病,一般在立秋前后发生,应进行有效防治。叶面喷洒多菌灵或硫磺悬浮剂~倍水溶液2~4次,间隔期为15d,在立秋前20d开始喷洒。但立秋后一定要喷洒一遍,这次特别关键。多菌灵在早上或傍晚喷洒效果最好,而硫磺悬浮剂在太阳直射时喷洒效果最好。

4、起苗在秋季或次年春季用铁叉将黄芪种苗挖出,起苗时应深挖,严防损伤根皮或折断芪根,并将细小、自然分岔苗淘汰。

5、越冬黄芪移栽可在秋季起苗贮藏到次年春季移栽,也可在在田间越冬次年春天边挖边移栽,次年春天起苗应注意做好防冻措施,即在地面封冻前,在地表面覆一层5cm厚的土,以防苗子头部被晒干,冬天要加强管理,以防牲畜危害。

五、黄芪移栽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应注意轮作倒茬。前茬作物以麦类作物为最佳,也可与豆类、油料等作物轮作种植,轮作年限3年以上。移栽定植地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疏松而肥沃的砂壤土;山区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好、背风向阳的山坡或荒地种植。二是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黏结、低洼易涝的黏土或土质瘠薄的砂砾土,均不宜种植黄芪。选好地后进行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耕深30~45cm,结合翻地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kg,过磷酸钙25~30kg;或施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制的黄芪专用肥,基施80~kg/亩,后期无需施肥。耕翻时要清除杂草宿根,深翻耙磨,达到地面平整。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然后耙细整平,及时移栽。

(二)覆膜移栽技术

1、种苗选择

选择健康适龄的黄芪种苗,对黄芪获得优质丰产至关重要。选取条长,外观特征典型,粗壮、侧根少、表面光滑、无断损、无病虫害的种苗进行移栽。

2、覆膜移栽

黄芪移栽可选择秋季移栽和次年春季移栽,秋季移栽可避免春季干旱导致无法移栽,且秋季移栽后次年春季发苗较快。

地膜一般选用幅宽70cm、厚度为0.mm的强力膜。移栽时留畦面宽70cm,畦间距50cm,采取畦上平栽方法,每畦栽植两行,株距15-20cm,每亩栽植~株,先栽植后覆膜,按畦面宽70cm和畦沟50cm分别挂一道线,然后按与畦向垂直的方向用镢头开深7-10cm的沟,再将黄芪头向畦沟,尾对尾错位栽植,但同畦两行黄芪头必需相距75cm,最后把畦面整平镇压后覆膜,用畦面开沟时挖起的土将地膜边沿和黄芪头压严,每隔2m在地膜上压一条土腰带,防治大风揭膜。需要注意的是覆膜时地膜不能把黄芪种苗头部的芽压住,否则会发生烧芽现象。

栽植时,要切忌秋季封冻前和春季在下雪或土壤未完全解冻时栽植,否则将造成黄芪在速生期生长过慢、药产量低的现象。

(三)田间管理

1、松土除草当苗出齐后可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此时苗小根浅,应以浅除为主。以后据田间状况锄草2~3次。育苗田除草要求严格,及早进行人工除草,保持田间无杂草,地表层不板结。

2、追肥黄芪定苗后要追施N肥和P肥,一般田块每亩追施硫铵15~17kg或尿素10~12kg、硫酸钾7~8kg、过磷酸钙10kg。花期追施过磷酸钙5~10kg/亩、N肥7~10kg/亩,促进结实和种熟。在土壤肥沃的地区,尽量少施化肥。

3、灌排水黄芪“喜水又怕水”,管理中要注意“灌水又排水”。黄芪有两个需水高峰期,即种子发芽期和开花结荚期。幼苗期灌水需少量多次,小水勤浇;开花结荚期视降水情况适量浇水。黄芪地中湿度过大易诱发(加重)沤根、麻口病、根腐病及地上白粉病等病害,故生长季雨季应随时进行排水。

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白粉病

1、发病特征:属子囊菌门束丝壳属黄芪束丝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茎和荚果上也可发生。叶面最初产生近圆形白色粉状斑,扩展后连接成片,呈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上面布满白色粉末状霉层,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背及整株被白粉覆盖,后期白粉呈灰白色。霉层中产生无数黑色小颗粒,为病菌闭囊壳。造成叶片枯黄、早落,严重影响产量。病菌主要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体在土表越冬,或以菌丝体在根芽、残茎上越冬。第二年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孢子囊,引起初侵染;生长季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对温湿度的适应范围广,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温度较高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传播。通过近两年的调查发现,在陇西地区黄芪白粉病一般在6月底到7月初开始发生。今年七月上、中旬始见于田间黄芪的下部叶片上,发展速度较慢,七月下旬开始快速蔓延,到八月上旬进入第一个发病高峰,至八月中旬叶片上就可发现少量的黑色闭囊壳,株发病率达到70%,到了九月中旬,再次出现快速扩展期,这时下部感病较重叶片上形成大量的黑色闭囊壳、并开始大量脱落,株发病率达到90%以上。田间管理不善、排水不良、植株过密、光照不足等有利病害发生流行。

2、防治措施(1)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加强肥水管理。(2)宜选新茬地种植,忌连作、迎茬;合理密植,注意田间通风透光。(3)病害发生期视病情喷药3~4次。可选用25%三唑酮~倍液、62.25%腈菌唑·锰锌倍液、5%烯唑醇微乳剂倍液或20%丙环唑微乳剂倍液等药剂,间隔10~15天。

(二)白绢病

1、发病特征:发病初期,病根周围以及附近表土产生棉絮状的白色菌丝体。由于菌丝体密集而成菌核,初为乳白色,后变米黄色,最后呈深褐色或栗褐色。被害黄芪,根系腐烂殆尽或残留纤维状的木质部,极易从土中拔起,地上部枝叶发黄,植株枯萎死亡。菌核可通过水源、杂草及土壤的翻耕等向各处扩散传播为害。

2、防治措施:(1)合理轮作:轮作的时间以间隔3~5年较好。(2)土壤处理:可于播种前施入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常用的杀菌剂为50%可湿性多菌灵倍液,拌入2~5倍的细土。一般要求在播种前15d完成,可以减少和防止病菌危害。另外,也可以60%棉隆作消毒剂,但需提前3个月进行,10g/m-2与土壤充分混匀。(3)药剂防治:可用50%混杀硫或30%甲基硫菌悬浮剂倍液,20%三唑酮乳油倍液,用其中一种,每隔5~7d浇注1次;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每10~15d防治1次。

(三)根结线虫病

1、发病特征:黄芪根部被线虫侵入后,导致细胞受刺激而加速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结状虫瘿。主根和侧根能变形成瘤。瘤状物小的直径为1~2mm,大的可以使整个根系变成一个瘤状物。罹病植株枝叶枯黄或落叶。在土中遗留的虫瘿及带有幼虫和卵的土壤是线虫病的传染来源。一般在6月上、中旬至10月中旬均有发生。砂性重的土壤发病严重。

2、防治措施:(1)忌连作;(2)及时拔除病株;(3)施用农家肥应充分腐熟;(4)土壤消毒参照白绢病。

(四)根腐病

1、发病特征:主要为害根部。根尖或侧根先发病,并向内蔓延至主根,植株叶片变黄枯萎。发病后期茎基部及主根均呈红褐色干腐,上有红色条纹或纵裂,侧根已腐烂,病株极易自土中拔起,主根维管束呈褐色。在潮湿的环境下,根茎部长出粉霉,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随时引起为害。病菌主要靠水流、土壤耕作传播。通过根部伤口侵入。地下害虫、线虫及被牲畜践踏造成的伤口有利病菌侵入。通风不良、排水不畅、杂草丛生的潮湿地易发病,常造成根部腐烂。4月中旬开始发生,6~7月连续阴雨后转晴、气温骤升时发病严重,常造成植株成片枯死。连作地及多雨潮湿地块易发生。

2、防治措施:(1)整地时进行土壤消毒。(2)加强栽培管理实行3年以上轮作、进行条播或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地面不积水;防止种苗在贮运过程和移栽过程中造成伤口,注意防治地下害虫。(3)沟施药土播种时每平方米用3%恶·甲水剂或木霉制剂10g拌适量细土沟施。(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3%恶·甲水剂倍或40%多·福·溴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倍液或75%百菌清倍液等喷茎基部或灌根。

(五)锈病

1、发病特征:被害叶片背面生有大量锈菌孢子堆,常聚集成中央一堆。锈菌孢子堆周围红褐色至暗褐色。叶面有黄色的病斑,后期布满全叶,最后叶片枯死。一般在北方地区于4月下旬发生,7-8月严重。

2、防治措施:(1)实行轮作,合理密植;(2)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时喷洒硫制剂或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倍液;(3)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为害;(4)选择排水良好、向阳、土层深厚的砂壤土种植;(5)发病初期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1∶倍液)或敌锈钠防治。

(六)食心虫

1、特征特性:为害黄芪的食心虫主要是黄芪籽蜂。黄芪籽蜂对种子为害率一般为10%~30%,严重者达到40%~50%。其他食心虫还有豆荚螟、苜蓿夜蛾、棉铃虫、菜青虫等,这4类害虫对种荚的总为害率在10%以上。

2、防治措施:(1)及时消除田内杂草,处理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2)种子收获后用1∶倍液的多菌灵拌种;(3)药剂防治:在盛花期和结果期各喷乐果乳油倍液1次;种子采收前喷5%西维因粉1.5kg/亩。

(七)芫菁

1、特征特性:为害黄芪的芫菁共9种,在内蒙古丘陵或山区为害尤重。芜菁取食茎、叶、花,喜食幼嫩部分,严重的可在几天之内将植株吃成光秆。

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冬季翻耕土地,消灭越冬幼虫;(2)人工网捕成虫,因有群集为害习性,可于清晨网捕;(3)药剂防治,用2.5%敌百虫粉剂喷粉,每亩1.5~2kg,或喷施90%晶体敌百虫倍液,每亩用药液75kg,均可杀死成虫。

(八)蚜虫

1、特征特性:为害黄芪的蚜虫以槐蚜为主,多集中为害枝头幼嫩部分及花穗等,致使植株生长不良,造成落花、空荚等,严重影响种子和商品根的产量。2、防治措施:用40%乐果乳油1~倍液,或用1.5%乐果粉剂,或2.5%敌百虫粉剂喷粉,每3d喷一次,连续2~3次。

七、留种技术

秋季收获时,选植株健壮、主根肥大粗长、侧根少、当年不开花的根留作种苗,芦头下留10cm长的根。留种田宜选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肥沃地块,施足基肥,按行距40cm,开深20cm的沟,按株距25cm,将种根垂直排放于沟内,芽头向上,芦头顶离地面2~3cm,覆土盖住芦头顶1cm厚,压实,顺沟浇水,再覆土10cm左右,以利防寒保墒,早春解冻后,扒去防寒土。随着植株的生长,结合松土进行护根培土,以防倒伏。7~9月开花结果后,待种子变绿褐色时摘下荚果,随熟随摘,晒干脱粒,去除杂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留种田,如加强管理,可连续采种5~6年。

八、采收与加工技术

(一)采收

黄芪质量以3~4年采挖的最好。目前生产中一般都在1~2年采挖,影响了黄芪的药材质量。建议3年采挖。黄芪在萌动期和休眠期的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较高。据此,黄芪应在春(4月末5月初)和秋(10月末11月初)二季采挖。蒙古黄芪不同物候期总皂苷含量是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升高的,9月可达到最高值,因此从得到总皂苷角度,应在9月采收。此外,就氨基酸含量来说,3年生的高于1年生的,2年生的最低,因此最好采收3年生的。采收时可先割除地上部分。然后将根部挖出。黄芪根深,采收时注意不要将根挖断,以免造成减产和商品质量下降。

(二)加工

将挖出的根,除去泥土,剪掉芦头,晒至七八成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分等级捆成小捆再阴干。以根条粗长,表面淡黄色,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粉性足、味甜者为佳。干品放通风干燥处贮藏。

九、贮藏与运输技术

(一)贮藏

贮藏药材的仓库应通风、干燥、避光,必要时安装空调及除湿设备,并具有防鼠、虫、禽畜的措施。地面应整洁、无缝隙、易清洁。药材应存放在货架上,与墙壁保持足够距离,防止虫蛀、霉变、腐烂、泛油等现象发生,并定期检查。

(二)运输

药材批量运输时,不应与其他有毒、有害、易串味物品混装。运载容器应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应有防潮措施。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menmeirongyuan.com/mnrmjcsmy/35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