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岁月光辉》重磅文章之一,请战友们阅读并勘误。因为人员名单因素,本文限阅三天,11月2日撤下。经作者、编者整理编辑后编入书中。
漫长的岁月漂白我的双鬓,沧桑的脚步改变了我的容颜。一九六五年的建厂过程,一起建厂的那些人和那些人的故事,那些人的影像却总像起起伏伏的潮水,始终在冲击着我记忆的闸门,令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三线”九四五厂当年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形势下建设的?哪些人经历了建厂过程?他们来自哪儿?他们现在在哪儿?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吧!
一、中苏交恶,台美南海兴风作浪
斯大林时代,中苏关系是好的,是兄弟党、兄弟国家关系。苏共二十大后,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背叛列宁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主义的路线、策略以及对对方国内政策等方面产生了严重分岐,苏共以“老子党”自居,要求中共服从它的全球战略,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建立联合舰队。遭到我国拒绝后,引起了苏联的极大不满。年6月26日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就当前国际局势中的问题交换意见,中苏两党代表团在会上发生尖锐意见冲突并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赫鲁晓夫讲了一大堆十分难听的话说“你们搞大跃进,人民没裤子穿穷得要命,搞百花齐放现在怎么样还放不放?你们那么爱斯大林,把斯大林的棺木搬到北京去好了,我们可以送给你们”。
赫鲁斯夫访问美国大吹戴维营精神,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路线,无理向中国提出:1、释放5名美国特务;2、允许两个中国的存在;3、指责我在中印边境冲突破坏了印度的中立;4、指责我将达赖逃印的责任推给印方。
苏共二十三大,中国共产党没派人参加,引起苏联的极大不满,从此就断绝了两党关系,并把中苏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岐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苏联政府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名苏联专家,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资料,单方面撕毁了多项协议和合同,驱逐我国在苏的全部留学生,企图逼迫我国屈服。当时中国欠苏联的各种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其中60%以上是 中我国借支的军事物资的贷款利息)。按照原定协议,这些外债于年全部还清,苏方背信弃义,在新中国成立仅10年有余,工业尚在起步阶段,偿还苏联债务,我国只能用猪肉、鸡蛋、苹果等农副产品偿还,使正在遭受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人民又雪上加霜。
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军,苏驻新疆领事馆人员长期策划、诱骗新疆塔城、裕民、霍城6万余人逃往苏联,策动分裂分子在伊犁举行武装叛乱。苏共中央政治局还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把中苏关系推向战争边缘。
年,国际局势动荡,战争因素急剧增长,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年8月2日发生激战,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台湾当局制造台湾海峡紧张局势,一时间,战争阴云密布,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形势,国防安全已经成为头等大事。
二、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三线”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面对中苏交恶以及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于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何为三线?现在有好多人不知道,所谓三线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13个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二、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三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的在公里以上,距西部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是理想的战备略后方,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年5月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一件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国防工业建设要同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争时间,抢速度。对沿海工厂搬迁和三线建设要热心些,不能冷冷清清,积极性越高越好,哪怕是粗糙一点,也要赶快搞起来”。毛主席和周总理当时的判断,战争会早打、大打。决定在地处一、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力争做到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以“省”开展自卫战,打击侵略者。
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三线厂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之后,三线建设宣布拉开帷幕。
三、九四五厂的选址与筹备
1、选址
年9月,中央确定山东省在年重点建设“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厂”和“五六式枪弹厂”。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山东省后方建设办公室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地形勘察和选址定点工作。
参加选址的单位有省经委、省计委、省机械厅设计院、沂源县和后方建设指挥部筹备处等部门。参加选址的人员有以上单位的负责人及设计院的同志。九四五厂参加选址的有侯君格、董传明、杨维贤三位同志。
首先勘察的地点是沂源县土门区的董家庄附近。第二次察看了龙泉村所处的山沟。这两处山沟在地质上均属石灰岩结构,皆因水源不足未被选中。第三次对左家峪至刘家洞的这条山沟进行了勘察,看后认为刘家洞村以西山沟底部比较理想。但是,在平面布置上会占用较多良田,不符合上级“不占良田,少占可耕地”的原则。最后确定,厂址设在左家峪村以西,在这里建厂,可占用较少耕地,水源充足且靠近博沂公路,交通方便。
此时,已是年的春天。
就省里来讲,由于当时对后方建设缺少经验,以及对中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认识不一致,厂址和平面布置曾几度变动,直到一九六五年四月,华东三线建设会议以后,才正式确定方案。
国营九四五厂(弹厂),九七六厂(枪厂)呲邻接壤,是配套企业,所以这两个厂的选址定点,勘察筹备和初期施工,是在后方建设工地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同时进行的。
2、筹备
年2月,省后方建设办公室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采取“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方法,开始进行筹备。
后方建设工地指挥部设在土门村。
九四五厂初期设计和平面布置,由山东省机械厅设计院负责。参加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33名,他们深入工地调查研究,现场设计。十二天完成了地质勘察,二十五天完成了地形测量,十八天完成了土建工程设计,二十八天完成了水电暖通设计,整个设计速度比较快。
省煤炭公司施工队、省安装公司、淄博市建筑公司、运输公司和电器安装公司等专业建筑安装队伍多人,临沂地区莒县、平邑、费县、沂源等五个县动员3多名民工,组成了临沂施工团,仅沂源县就抽掉民工多名,由包延收副县长带队参加了土建工程施工。
省、地各有关部门和驻地群众,全力以赴支援三线建设。通往厂区的公路是土门、左家峪和刘家洞等几个村的多人,连续奋战五昼夜筑成通车。
省总工会为支援我厂,拿出八万元资金用于建造职工宿舍。
省委动员省直机关二十八个厅局和大专院校,支援我厂家俱器皿数千件。
工程开始前后,五机部、华东局、省委、省人委和济南军区领导同志,曾先后多次亲临现场检查和指导工作。
年5月9日谭启龙政委来厂视察工作并作了指示“选厂区的位置偏北了一点,不是很理想,要注意隐蔽,抓好家属的副食供应”。
5月20日华东局经委孙主任和高副省长到工地视察作了指示,强调了中央的建厂方针和“四个观点”问题。
5月25日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到厂视察作了重要指示,主要强调了工程质量、人员构成、职工生活、亦工亦农和搞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年7月10日第一期建筑工程基本完工,职工及设备相继进厂。
四、年建厂大军来自四面八方
1、来自辽宁省会、中国特大城市、重工业基地沈阳—五三厂人,其中枪弹生产线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12人,技术工人92人。
沈阳五三厂与山东九四五厂既是对口支援厂又属大型军工企业向腹地搬迁重点项目,56式7.62毫米枪弹全套生产设备,各机加工序技术工人五三厂均为九四五厂备齐配全。我从事人事劳资工作多年,对来自五三厂的人做了分类统计: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单身职工14人,带老婆孩子还有父母搬家的90户,90户中辽宁籍人38户,祖籍山东的52户。可想而知,辽宁人在工作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沈阳,谁愿意远离城市、远离亲人到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补给十分艰难的沂源土门。祖籍山东人有不少是建国前在沂蒙山区八路军、游击队修械所工作的老同志,解放后汇聚博山七三二厂,年左右调到沈阳五三厂的前身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作,他们想回山东老家,但他们愁搬家,因为搬家太苦太累。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当年只用几分钟就决定了这人的命运,必须坚决执行组织下达的建设九四五厂的调令。拖儿带女还有带着年迈父母的他们从沈阳乘火车,有到张店的、有到博山的,当年我与张献珍同志负责接站,一家一车把他们送到土门再返回接送。
战备形势逼迫,建厂正急正快,从五三厂来的枪弹生产的技术干部唐居正、冯贵申、武光林、王兆凡、薛桂英等同志,还未安排好家庭、孩子就投入了忙碌紧张的工作,筹备试产,组织小量试制五六式枪弹三万发,为实现“当年投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沈阳五三厂人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毅然决然的从条件优越的特大城市投身到沂源土门山沟建设九四五厂,他们是九四五厂枪弹生产的脊梁、功臣、前辈,他们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了辉煌的历史,用行动和信念、用坚持和坚守谱写了最美好篇章。
五三厂人是在九四五厂坚持、坚守最多最长的特殊群体,他们现在在哪?我做个大概统计,人中已有85%以上的离开了我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不少人骨灰至今还存放在沂源县殡仪馆,青山忠骨,耿耿不舍昼夜。他们确确实实是为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人,也可这样解读,他们为三线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终身,也把或许本该有更好前途的儿孙“贡献、牺牲”在三线。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附:一九六五年从辽宁省沈阳五三厂调入人名单
管理人员:
石汝安姜玉祥王玉山田成久曹玉贵尹国兴赵光
工程技术人员:
唐居政冯贵申武光林王兆凡薛桂英李志满周海云
技术工人:
徐玉德王秀英郑志和黄向凤李士玉王师珍
徐尚云佟庆敏王吉顺付兰英樊杰高桂兰
李长庶田金贵张学思由艳春史耀春郝若兰
王维成金玉梅徐奎芳李秀梅王绍清奕秀芝
黄玉勇周海荣王水肖艳侯文治郭淑兰
沙奇贵李桂荣陈兆明迟庆珍郑玉喜毕静梅
朱兰云陈庆本姚长庆王久山谢加新石炳贵
杨信家刘国栋杨泽芳李绍功李大才詹春景
陈兰芳边久绪边久奎宋春义刘贵田朱明功
尹士昌程德干王庆东张恒臣王会林薛茂才
齐延田矫桂珍尹桂琴朱步贵葛福之杜国兴
刘星元冉宝全郑修德宋协东梁德明董绍书
张绍阳陈艳春闵万良朱茂华王西田李维友
王成久刘文君徐慎安郭维义陈东风任广海
郭贤士熊守田张传武高圣田赵凌洲马来珍
2、山东各地的60名干部、83名技术工人和生活服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组织安排,满怀一颗赤诚火热的心,从青岛、济南、烟台、潍坊、淄博、德州、泰安、济宁、荷泽、临沂等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放弃了与双亲的团聚、与妻子的温情、与儿女的嬉戏……来到生活条件十分艰难艰苦的沂源土门建设九四五厂。
好人好马上三线。什么叫“好人好马”?有很多人不太知道,简单的说就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当时,对所有参与三线建设的人员要求非常高,必须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政治上可靠是三代没有问题,业务上精通是专业对口,业务熟练。那个时候,能够参与三线建设,被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到三线工作是一种荣誉和骄傲。
调入九四五厂的名山东人都是“好人好马”。他们的调入,九四五厂有了“车头、舵手”,车间、科室有了“领头雁、带头羊”和精通各类业务的骨干人才,有了技术精湛、妙手回春、技术完美、炉火纯青、技术高超、鬼斧神工、得心应手的能工巧匠。
山东各地参加建厂的人,用信念奠基,用汗水铺路,尤其是第一批建设者,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调入九四五厂从此与家人天南地北。60名干部、83名技术工人,90%以上没带家属,以厂为家,弃孝尽忠。他们与天地拼、与风雨斗、与时间争,再苦再累,不计痛患。用勤劳、智慧、勇气和品质抒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建厂之歌。他们是九四五厂的建设者、缔造者。他们的功绩不可磨灭。在那个被激情点燃的岁月,他们肩负着建设三线的历史使命,披荆斩棘,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顽强拼博,付出了全部青春和一腔热血。
他们现在在哪儿?
山东各地参加建厂的干部、工人共计人,自年5月23日起至年9月22日止,工作需要组织调离的8人,两地分居家庭生活困难调往城市工作的84人;退休由子女顶替的21人,三项合计人,占人的79%。从进厂到退休一直在九四五厂的不足30人。
附:年山东各地建厂人员名单
干部,60人
侯君格董传明王立乾秦贞珠贾政磊张景坡
赵耀山阎洪茂孙德民邓吉凯冷宣茂王志超
王凤来高福德李长骠阮义太庞凤祥孙广钦
马志俊杨德胜王绍义张献珍林维通赵玉伦
惠俊武孙殿文关志升刘礼顺范光升于光水
张秀海张振廷杨学新刘维堂张慧琴王录厚
黄长才孙兆顺李观模赵传晋郑笃华闫石成
杜祖方许际勤王士堂娄东张忠智杨维贤
刘光栋念公民钟志祥解思杰韩宝钦修德玉
李淑兰吕云成潘桂珍颜士珍孙秀梅尹延和
技术工人及服务人员,83人
秦福祥秦玉起刘振贤徐思密朱维川仇福州
贾维新徐兴亮邢方政崔延琢刘光寿姜志民
董希州冯焕新胡明才孙成南颜景忠段宗海
赵洪明颜宗全卢永良郝长清孙守山李宇
郭德福吴钦涛刘金山赵岱昌张学文杜克元
周德志国先立杜洪田亓龙台艾延杰秦树芳
杨兴仁于长吉杨文国王福贵邢兰田王文茂
李方侠安庆海孙发全代之谓周景玺郭宝禄
张西汉王士忠冯志田黄玉申孙传礼王以顺
田德才高聿水黄占林万经缓唐成彬张汝庆
单伟张福资高英久杜松林稽维香刘英修
宰相一薛玉刚宋日德邢洪祥林润广李立善
彭会和王献贞马永良王绪增王书田王金凤
周正华王福江赵友亭王玉岭王俊岭
3、技工学校简称“技校”。山东省劳动厅技校、济南市劳动局技校、潍坊市劳动局技校、济宁市劳动局技校、聊城劳动局技校、淄博市劳动局技校、水利技校,共名毕业生,于年6-7月份先后进入九四五厂,与前期进厂的沈阳五三厂和山东各地的建厂大军汇合,投入了紧张的轰轰烈烈的各项建设项目。他们没有因为进厂时间和来自区域不同,学历、身份、年龄不同而疏远,相互之间相处的如同兄弟姐妹。他们虚心向建厂老同志学习,互相关心,相互照应,他们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拼博。
这批技校毕业生,当时年龄大都20岁左右,他们的到来给九四五输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像五月的暖阳,青春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他们在校期间,学到了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是九四五厂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他们进厂后,绝大部分被分配到机动科、工具科和军品车间机修班组及军品生产线关键工序。经过不长时间的实习培训,他们很快成为工具、工装制造,设备改造、维修的中间力量,个别成为顶尖人才,生产骨干。后来,相当一些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名技工学校毕业生是九四五的建厂者,他们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听党话、跟党走,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将长存于天地,他们吃苦耐劳,想象力丰富,敢想敢干,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都将作为宝贵财富传承于世。
附:年进厂技校生名单
山东省劳动厅技工学校
韩祝美战爱民翟云波焦胜利刘宪英王会敏
李惠华陈崇华孙家荣杨继诺田其禄张连孝
柴金良赵长泉李国良谯风林房斌姜元泽
济南市劳动局技工学校
尚福元蔡营马连成李庶伟刘森梅任自淦
马传登郭延文杨实相张希荣徐万祥韩兆启
丁治水张绵温
济宁市劳动局技工学校
张金玲朱林英冯桂芳渠香兰王立仁王杰武
程仲州颜廷礼刘真全
潍坊市劳动局技工学校
姚胜利张志芳高钧琦李汉武齐平庆郭福祥
柴国瑞谭新义丁增禄李广成陈子玉姜天俊
张佩华
聊城劳动局技校
王艾玉倪福生李春生李忠源王先立辜晓林
李根成朱光武代洪林宋秀国于增福孙日利
李德明田作善宋丹华邵建军王庆芝王桂萍
崔桂兰张秀华王庆敏马海玉吴云吴雪云
罗振英魏玉英李爱英张芙蓉李瑞珍陈立英
王兰香周玉香王立芬崔桂华
淄博市劳动局技校
丁玉珍王玉华陈玉华王茂英王桂香马乃云
杨宝香尹连厚李友军薛中林丁秀翠吕玲
丁淑珍周桂芬赵玉英
淄博周村水利技校
孙明连孙连琪高吉祥郎毅张绵绪孙桂英
张秀法刘翠云杜纪英徐功仁李翠芬李惠玲
记忆是一首歌,记忆是一杯茶,记忆是一壶珍藏的老酒……。美好的记忆常常带给我们许多温馨和感动。九四五建厂期间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刻骨铭心的难忘,苦涩、甘醇、欣愉、哀伤……未来给予不了我们碰面的机会,那就让我们拿起笔一笔一画细细地描绘,在回忆里相见!
说明:
吾即将步入耄耄之年,记忆力有些衰退,文章中所列建厂人名单,可能有漏落,还可能有音同字不同的字,如有,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