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蒋系中央军在江西作战频频失利,而日军又在长城一线实施军事压迫,面对南北两线的危局,老蒋也是焦头烂额,对各地方实力派的打压只好暂缓。
是年3月11日,老蒋乘专列至到石家庄召集军政大员商讨华北问题,出发前两天,突然接到了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的请见电文,其实对下野之后东山再起的阎主任究竟怎么拿捏,老蒋还没有完全想好,然而阎的电文却是肉麻的一塌糊涂。
陆军一级上将阎锡山
阎锡山在3月9日的电文中写道:“山向来追随钧座,受国家之优遇,亦当追随钧座,赴国家之危难。中央为保全国土而忍辱,锡山愿与钧座分祸;如为发扬民族精神而奋斗,愿随钧座牺牲”。
大概意思就是特别能理解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知道老蒋因此受委屈了,愿意分担和容辱与共云云,言词之间恳切恭顺,让老蒋也不免动容,乃传命阎锡山到石家庄相见。
所以这就是阎老西能够独霸山西38年不倒的最重要一个原因,他知道什么时候必须“认怂”,无论有多少其他因素,如果他不能取得老蒋的真正谅解,从年到年间,南京政府有多次机会可以兵发入晋,彻底解决晋绥军主力和搞掉阎锡山的统治基础。
因为在民国军阀中,晋绥军的战斗力只算三流,并且中原大战以后晋绥军大伤元气,残余部队也多被张学良收编,是无力与中央军一战的。
陆军二级上将商震
对前后三个势力最大的中央系“掌门人”,阎锡山都采取了这种圆滑的认怂态度,言辞恳切,甘当小弟。年,阎锡山刚刚参加辛亥革命,逢袁世凯以重兵进攻山西,阎乃致函袁世凯,声称如果袁世凯:“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不久又支持袁大总统定都北京,这都挠中了袁大头的痒痒,甚至不惜出卖了孙中山(孙是要求定都南京的),遂被袁世凯明电任命为山西都督。
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主北洋政权,阎锡山随即表示恭顺,并且配合奉军打击冯玉祥的国民军,顺手夺取了原被国民军控制的绥远地区,可谓名利双收,年底阎锡山发出通电,公开推举张作霖为安国军总司令(后被任命为副总司令),晋军地盘遂由山西扩充到绥远,晋军由此改称为晋绥军。
及至年春发现奉系大势将去时,再抛弃张作霖接受广州革命政府的任命,出任“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其长袖善舞和政治眼光之毒,可见一斑。
阎锡山
阎锡山在年领衔反蒋时,所部晋绥军已经扩编为步兵10个军、保安纵队4个、骑兵4个师和炮兵7个旅,总兵力达20余万人。中原大战阎冯失败后,入主华北的张学良把晋绥军整编为步兵4个军、1个正太护路军、3个独立旅、4个骑兵军和炮兵10个团。
但军以下均为“二二制”,所以晋绥军的兵力已经锐减到10万人左右,真要是跟中央军开战,绝对撑不过两周就得全军覆灭。
通电下野之后的阎锡山曾一度避居日占大连,他选择秘密潜回山西的时间,也是仔细研究过的,乃是年8月5日,老蒋闻讯后,说你一个下野之人又跑回山西做甚?赶紧离开!
阎锡山赖着不走,反正山西当时也没有南京政府的军警宪特机构,仍然是他亲信将领们把持的政府。就这样赖到9月中旬,终于在东北爆发了“九一八事变”,老蒋的注意力被吸引他处,要求阎锡山离晋出国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蒋阎蜜月期
这也就是阎锡山能够始终掌握山西的第二个因素,那就是晋绥军骨干将领和军官团在他的调教下,忠诚度较高,如果南京政府没有时间和力量把晋绥军连根拔起,仍然得用“晋人治晋”策略的话,那阎锡山就可以是三晋大地的不倒翁,因为晋绥军系统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取代他的“领袖”位置。实际上,也不是没有人试图取而代之,可最终都发现不是阎锡山的对手,只能乖乖让位。
第一个是晋绥军重将商震,中原大战冯阎失败下野后,最先被任命为山西省主席的就是商震,由于他采取了亲蒋的路线,在阎锡山的幕后操纵下,商震遭到晋绥军大部分将领的集体攻讦,这个省主席干脆没法干了。
商震一气之下,于年7月率自己的亲信部队第32军第67师的两个旅离开山西投蒋,既成为最早脱离晋绥军的部队,也放弃了主政山西的念头,后来成了南京政府的要员。
陆军二级上将徐永昌
第二个是曾被称为阎锡山左膀右臂的徐永昌,他在商震之后出任山西省主席,折腾了一段时间就发现,晋绥军仍然受到阎锡山的密切遥控,自己是玩不转的。
及至阎老西秘密潜回山西“隐居”大同以后,对山西军政事务插手更甚,孙楚、杨爱源、王靖国等人根本不听他这个省主席的,所以徐永昌也想明白了,多次直接向老蒋表示:自己力不胜任,只有阎锡山可以收拾山西残局。
如此里应外合的套路,最终还是迫使老蒋于年初复任阎锡山为太原绥署主任,兵败下野的阎锡山就此翻盘成功,而徐永昌也深知不再被完全信任,不久亦在蒋的拉拢下离开晋绥军系统,抗战期间曾经是“军委会四巨头”之一的军令部长。
也就是说,阎锡山通过对晋绥军的严密控制,让山西老大的人选不作第二人想,若想稳定晋省军政局面,最后哪个政府都得起用他。抗战爆发前,中央军五个师以协剿红军为名进驻山西赖着不走,阎锡山终于憋出了一个昏招:联共抗日。
阎的嫡系杨爱源
阎锡山维持统治比较稳固的第三个原因,是尽量避免参与军阀混战,而全力经营自己的山西老巢,所以在民国乱世,山西的民生相对是不错的。
比如年东山再起后,为了消除老蒋的疑虑,先后提出了“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专门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十年建设计划,大搞经济建设,并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既做出了不再穷兵黩武的姿态,也确实改善了山西的经济状况,老百姓能勉强温饱,也就没有出现四处“揭杆而起”的局面。
总体而言,阎锡山能够独霸山西长达38年之久,笔者的看法是比较知进退的圆滑、恩威并施的御下手段和阴差阳错的历史风云,也就是说有点运气成分在里面的。
另外也得考虑山西较为封闭的地理位置,四面环山不易大规模用兵,使前后几个中央政权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在阎锡山不断表示出恭顺的情况下,也只好就坡下驴了。
老蒋视察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