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局中人》正在热播,我抽空看了几集,谈谈感受。
我对追剧没有什么特殊的看法,如有时间,看几集自己喜欢的电视剧,也算怡情。
《局中人》采用了比较罕见的双主角,而且是双男主角,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这种搞法,是否受那些阅文网站的耽美风影响,不好说,但潘粤明与张一山,是我喜欢的两个演员,这个我是确定的。
说白了,虽然我不是追星族,但看这部剧,对我而言,主要还是因为他俩。
从年龄上看,潘粤明年出生,46岁,张一山,则出生于年,28岁;
他俩在我心中的人设为:一个前浪爷们,一个后浪爷们。
绯闻少,形象比较硬派,算一股清流吧。
我一直认为,中国屏幕上的刑警形象,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展现出其锋芒。
潘粤明的演技在《白夜追凶》这部剧,大放异彩,深深打动了我。
看下剧照。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关宏峰,关队。
我不认为,警察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是一种政治正确,也不反对警察为老百姓做些日常服务类工作,但警察的底色毕竟是执法者,尤其是刑警,打击罪犯才是其本质特征嘛。
所以,中国的荧屏,一直缺乏高智商的硬派警察形象。
所以,我一直有种怀疑或者说不甘心,中国的主流媒体在塑造中国警察方面,并没有真正走心。
前几年,一部《征服》倒是把一个黑社会头子捧红了,搞得大江南北,人人皆知。
真魔幻。
这是什么三观,今天不提了,说也没意义。
但是,潘粤明在《白夜追凶》中的出色表现,无意中,添补了某些方面的空白,仿佛抚慰了我的某些不甘,所以,我虽然不追星,但内心对潘粤明算是加深了认识。
——嗯,是个好演员,够爷们!
至于张一山,相对印象浅一些,《余罪》这部书,我倒是看过,但是张一山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余罪》,我没看,听说反响不错。
张一山,笑起来痞坏痞坏的。
这是剧照,严肃多了有么有?
以上,算是前言。
今天这个文,不算正儿八经的影视评论,主要是观《局中人》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发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局中人》这部剧,剧情其实不复杂,几句话就说完。
国民党有个高官名字叫沈柏年,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沈林,属于中统,潘粤明饰演;二儿子叫沈放,属于军统,张一山饰演。
其实呢,二儿子张一山真正身份,是我党地下工作人员,代号“风铃”。经过了接近五十集剧情的起承转合与情感酝酿,中统特务头子沈林,最后成功投入到我党阵营,接替了意外身亡的弟弟,成为新一任我党王牌潜伏人员“风铃”。
剧情虽然有点无厘头,架不住演员演技好,编剧的功力也不差,所以,方方面面吧,各方把气质都拿捏得很到位,在各种方方面面吧,逻辑上都过得去。
(大能体??)
但今天,我不打算讨论这部剧本身的人物、剧情、服化道,主要想谈谈这部剧的背景。
例如,中统,军统,CC,什么的。
前天,我从网上买了本书《二十四诗品》,书的内容不错,浅尝辄止了一番后,受到了些启发,萌发了想做个“有品”博主的想法,所以,一开始,我起了个稍微有点文艺且拗口的题目:
《局中人》背后的局外人。
写完后,对照了一下,感觉题目与内容契合度不是那么高,但不知道最近是因为阴雨连绵还是别的原因,情绪有点沉闷执拗,所以不打算修改了,呃,还是请大家不要在乎这些细节!
以下为正文。
一中统
谈到中统,就不能不提国民党内的CC.
CC,不是指COCO李玟,是陈立夫与陈果夫二人的签名档。
C,是陈的首字母简称。
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最后的陈,就是指CC.
当时还有个说法,叫“蒋家天下陈家党”,说得就是陈氏兄弟,主要负责国民党的党务。
而蒋,则主要负责军事。
与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政治人物不同,蒋对自己的军人身份,一直非常认可,或者可以讲,蒋认为自己的军人身份,是一种荣耀。
尤其是对自己的嫡系将领,一直让他们称呼自己为“校长”。
这个校长,指的就是“HP军校”。
当然大家不要误会,HP,是黄埔,不是湖畔。
相信大家肯定与我有共同的疑惑,就是蒋这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非常热衷于军事,自诩为“中国的拿破仑”,对政党建设,外界看起来,相对就不太感兴趣。
所以,四一二清党大屠杀,蒋清除了党内党外的异己之后,就把国民党的党务这一块工作,交给陈氏兄弟负责,基本不太过问了。
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叫“枪杆子里出政权”,大家都认为是主席讲的。
其实,这句话后面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平时有钱好办事,战乱时期,有武装的军头则是老大,但很多道理就是这样,明白归明白,能做到,却不容易。
主席有一点,独步天下,无人能及,就是军事能力。
是真正的无敌。
这一点,仿佛一座无形的丰碑,无论是谁,服不服,就一直在立在那里。
如果不算主席,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蒋算是做到的第二个人。
估计当年,蒋抢着筹建黄埔军校,就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且找到了诀窍。
但很明显,蒋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限于字面意思。
主席还有更高维度的论断,如:“党指挥枪”。
这句话背后的道理,常凯申则一生都没有悟透。
不仅仅蒋,国民党那些搞了一辈子政治的老党棍,也不明白,这就为国府跑路到台湾后,被民进党那货土鳖吊打,埋下了伏笔。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年鸦片战争开始到年,接近多年,中国大地上,真正意义的现代政党,只有当年土得掉渣的我党。
别的政党,例如国民党,其基础内核,基本都是黑社会江湖帮派。
至于那些民主党派,多数都是墙头草,不提也罢。
只说两点。
首先,我党,是第一个把政权建立到村这一级的。
古今中外,空前绝后。
第二,我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奉群众路线为圭臬。
这是妥妥的政治领域的最高维境界,不客气讲,已经超越了ML。
就这两条,充分证明了我党是真正的现代意义的政党。
前段时间搞的什么乡镇的乡绅制什么的,不知道是谁在背后瞎忽悠,宗法制都无影无踪了,搞什么乡绅制啊?
——走群众路线,难道不香吗?
好好地把基层党组织搞好,比什么都强!
基层党组织强大了,各项工作推进就畅行无阻,前段时间抗疫战役的胜利,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国府那帮人,则压根就没想到动员群众这回事,国民党不仅仅是搞精英制的问题,从国民党的发展史看,无论是兴中会还是同盟会,国民党,基本上离不开两股势力,一种是江湖帮派势力,另外一种就是国外列强势力。
怎么说呢,国民党对政党的理解,先天具备弱智性与不完备性。
有人讲,国府不过就是升级版的大清,连北洋都不如。
我深以为然。
从国民党内的大佬生平来看,早先年就是一水的搞暗杀出身,等年纪稍微大一点,成熟了一点以后,就开始拉风投,做列强的买办。
——没来就没有一丁点独立自主的思想。
这算是国民党内的基础作风,阴气偏重,腰杆直不起来,在列强面前喜欢跪着感到舒服,从这方面看,国府那帮人,很多地方连袁世凯都不如。
一句话,国民党一开始就跑偏了。
国府,一开始就奔买办去了。
所以,国府毁了很多有为年轻人,举个例子,汪精卫。大家都知道。
年轻的时候绝对是个杠杠的精神小伙,到老了,不学好,竟然成了大汉奸。
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汪精卫在狱中闲的没事,又没有抖音快手,遂写了首诗:《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以此来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其中有四句: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慷慨激昂,令人动容。
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当时的汪精卫本来叫汪兆铭,就是这首诗后,汪精卫遂名动一时。
自此,汪兆铭喜欢大家叫他的表字汪精卫。
唉,他还是阅历浅薄啊,没有穿越过,不知道,汪精卫这个名字后来竟然与汉奸无缝衔接,变得臭不可闻。
唉,白瞎一个好名字。
再说一个,国民党内的文人学术大咖朱家骅,这可是对标我党郭沫若郭老的人物,年轻的时候同样特别热衷于搞暗杀,后来,成为国府内部炙手可热的亲德派代表。
我不是NGO那些和平主义者,也不是宋襄公,反对搞暗杀什么的,我的意思是国府先天的买办气质,带坏了一群热血青年。
改天有空写篇文,专门分析一下,国府的买办气质,为何拿捏的那么准确。
蒋这个人,年轻时倒是没机会去搞暗杀,但是,建立HP大学,掘得第一桶金后,各处拉风投,做买办,却也是搞得风生水起。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除了江浙资本,日本、苏联、德国、美国祝列强,先后都投资过常凯申这位昔日上海滩的红马甲,当然,最后都无疑遭遇了“甲方陷阱”,大亏特亏。
这里面,比较鸡贼的是深谙“离岸制衡”的英国佬,看透了蒋的本质。故一直与蒋若即若离。
结果很明显,整个近代,只有英国佬成功规避了薅羊毛党大佬常凯申的拉风投魔爪。
不管怎么说,反正蒋这个人,一直擅长两件事,一是牢牢抓住军权不放;二是到处拉风投,薅甲方羊毛。
对党务这一块,貌似不重视,所以,交给了陈氏兄弟打理。
反正陈氏兄弟,也不是外人,陈氏昆仲的叔叔陈其美,就是蒋的结拜大哥。蒋认识孙国父,源于陈其美的介绍。
从某种意义上说,蒋,其实就是发迹于陈其美。
陈其美,一般人没听过,但是,有个人,大家耳熟能详,就是“陈真”。
喜欢看港台影视的都知道,陈真,这个名字,一般都与霍元甲这个名字,相生相伴。
实际上,霍元甲真正的徒弟,就一个,叫刘振声。
陈真,纯属港台娱乐圈的杜撰。
但是,大家想一想,港台的文艺圈,为何操心受累,替人家精武体育会的霍元甲杜撰出一个姓陈名真的徒弟呢?
嗯,大家想一想。
陈真,到底真不真,没人关心,但陈立夫陈果夫二人作为蒋的嫡系心腹,主抓国民党的党务,是铁的事实。
众所周知,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关于这一点,常凯申也不避讳,有时候按捺不住情绪,在西方友邦人士面前也发牢骚,所以嘛,国民党的党务,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其实就跟帮派管理也差不多。
——排排坐,分果果。
维护蒋的利益,进行党内制衡是主要的事。
当时主要的国民党内部派系,简称:军事五大派,政治七圈子。
简单说一下。
国民党部队其实很简单,历史形成的五股军头势力:
中央军(黄埔系、浙江籍)、西北军(冯玉祥、国民联军)、东北军(张学良)、桂军(李宗仁、白崇禧)、晋绥军(阎锡山)。
限于篇幅,只谈下蒋的嫡系:中央军。有空以后再谈另外四个。
中央军以黄埔毕业生为基础,不限地域,但师长、旅长、团长都必须是黄埔学员,这是蒋北伐时候的老班底,国民党别的派系的军官一般称呼蒋为“委员长”,而中央军的军官,特立独行逼格高,统一称呼蒋为“校长”。
凡是可以称呼蒋为校长的,高人一等。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央军其实就是蒋的御林军。
所以,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的的确确是可以把军令直接传到团长的,这不是影视剧的艺术夸张,蒋的“微操大师”的名头,就源于此。
微操大师,听起来固然高大上,但你想啊,团长这个位置,距离委员长有多远啊?
团长上面有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方面军司令)、行辕主任,然后才是军事委员会。
要命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有十几个战区、40多个集团军、多个军、多个师,团级单位,足足上千!
对,你没有看错,蒋要微操的单位数量,的确是上千个!
老蒋怪不得叫光头啊,实在是太辛苦了,啥生发剂也不管用不是?
国民党军事派系,实际不复杂,真正让人头脑发蒙的是国民党的政治派系。
国民党前身是同盟会,从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合并而来,兴中会广东人多,华兴会是湖南人多,光复会则是浙江人打底,三家泾渭分明。
光复会因为陈其美、蒋介石的暗杀实现了“功成身退”的理想;
黄兴、宋教仁代表的华兴会因为不满孙国父的集权也离家出走。
黄兴成立的欧洲事务研究会,成了后来的政学系。
定都南京后,国民党的大的政治派别主要有西山会议派、改组派、汪派、政学系,以及蒋介石的嫡系cc系。
西山会议派是国民党内部的极右势力,一根筋地反苏反共,一水的老右派。他们以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得名为西山会议派。这一排代表主要是戴季陶、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
值得一提的是戴季陶,蒋纬国,大家或许不熟,蒋的次子,据说是这个老党棍的亲生儿子。
大家感受下老右派的底蕴。
后来,戴季陶这个老右派离开西山会议派那帮老头子,独自扶持朱家骅,形成亲德系,著名的德械师,就是朱家骅、俞大维他们这伙有留学德国背景的人搞的。
据说军统的前身,叫蓝衣社,就是山寨的希特勒的褐衫军,大家感受一下当时国府与德国的关系。
亲德系的俞大维,也不是一般人物,改天专门讲一下。
亲德系,最牛的时候,朱家骅曾兼任中统局局长,来制衡CC。
不过二战结束,德国完蛋了,亲德系也就式微了,慢慢被边缘化了。
改组派得名于中国民党改组同志会。这些人是国民党的中间派,反对对内残杀民众,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很受广大知识分子的支持。
这一派主要代表是陈公博、顾孟余等,后面的诸如(人名太多,大家嫌烦可以忽略)褚民谊、谷正纲、吴建、苗培成、姚大海、田昆山、薛岳、李朗如、施存统、许德珩、萧淑宇、谷正鼎、邢琬、卢印泉、罗方中、朱伦、林凡野、罗子实、窦培恩、周德伟、赵惠谟等也与改组派关系密切。
这些人很多人没听说过,但不要紧,大家记住一点就可以了,这些大部分都是墙头草,抗战时期开始分化,有的投奔我党,有的投奔了蒋系,有的则成了汉奸,与汪精卫同流合污。
汪精卫这一派,大家都知道的,一直与改组派勾勾搭搭,在宁汉战争时支持唐生智对抗蒋介石,失败。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作,汪成了蒋的替罪羊。最后,在汉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政学系是民国公知大本营,主要成员有:杨永泰、熊式辉、黄郛、张群、吴铁城等。这一派更不是什么好鸟,其核心主张就一条“攘外必先安内”,矛头对准本土政治势力,跪舔列强很起劲,政治主张倒是与蒋不谋而合。
抗日战争爆发后,主张抗日的cc系和黄埔系崛起,政学系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派系又多出了一个夫人派和太子党。
夫人派,不多说了,都知道,国府内部贪腐总根子。
看到上面这个剧照了吗,常先生,貌似是常凯申的儿子。
这就是所谓太子党。
关于这个曾经在苏联做质子的“建丰同志”,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北平无战事》,在那部剧里,常先生是猪脚,虽然没露脸,但戏份比较足。
直到现在,国民党搞选举,被民进狠狠的反复锤了又锤,灰头土脸,丢了小岛上的政权,还是派系林立。
唉!
或许,这算不算蒋不愿意搞党务的原因?
——天天争来争去的,烦死了!
蒋嫌党务烦,陈立夫,却是个工作狂。
兴奋劲上来,不眠不休。
跟小日本差不多!
很多人,抓住这一点不放,把CC夸成一枝花。
却忘记了一点,CC表面上是政治家,实际上沽名钓誉、徒有虚名,真正搞内政的水平烂得跟屎一样。
单说一点,国民党党内一直派系林立,形不成合力,就有CC的功劳。
但CC,也不是啥事不干,有一件事,就干得很起劲,例如,屠杀我党地下组织成员,做蒋的鹰犬,一直是乐此不疲。
CC屠杀我党的工具,就是中统。
中统,是个简称,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潘粤明饰演的角色沈林,就是中统的中层干部。
中统发迹于抗战时期。
中统的前身是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大特务头子徐恩曾任处长。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一处是中统,那么二处呢,后来成了军统。
所以,在国府内部,尤其搞情报的,一般不说什么中统军统,而是说一处,二处。
——显得不那么菜鸟!?
中统一开始,装模作样挺认真。
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大肆进行各种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
玩得很嗨!
不得不说,这种网格化的管理,操作性强,覆盖面很广,故中统势力大扩展。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统被蒋支持的军统反超。
中统局有个特点,局长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而由副局长负实际责任。(后面谈到的军统,也是这样的奇葩配置)
为什么这样另类呢?
有人猜测,是蒋读书少,不懂“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的核心含义。
我感觉,蒋没有那么浅薄,恰恰相反,是蒋懂了这句话的意义,才故意让副手掌实权,主官徒有其表,来相互制衡。
陈立夫、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等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剧中出现的中统局长是叶秀峰。
这个人真正长这个样。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中统”的作战对象主要就是我党。
当然,中统的作战目标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
《局中人》第一集,就表明了一个细节,就是沈放作为中统卧底,打入汪伪内部,在中统内部,有秘密档案,这份档案上卧底不少。
但大家必须明确一点,中统作为CC的爪牙,反对我党是主流行为,反对汪伪是非主流行为。
例如,抗战时期,在敌后暗杀日寇与汪伪的主力是我党的抗日锄奸队与军统。
中统,不过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军统有个狂人叫戴笠,发起疯来,自己都要害怕自己,所以,军统的确暗杀了一些日寇与汉奸,但中统怂包一个,本事都体现在屠杀我地下党了,见了日寇怂得很。
这一点,《局中人》表现得不够客观。
二军统
谈军统,离不开戴笠这个人。
此人样貌像谁,不要讨论。毫无意义。
下面这一张是与常凯申的合照,广为流传。
戴笠此人,毁誉参半,争议性比较大。
所以,今天,我尽量客观描述吧。
首先,此人是蒋系铁杆中的嫡系,嫡系中的铁杆。
是常凯申真正的老铁,最贴心的鹰犬。
其次,此人搞特务工作,有天赋。当然,说戴笠是亚洲特工之王、间谍之王什么的,他们说说,大家听听也就是了,很明显太浮夸了!
戴笠,没有那么神。
真正的特工,都是声名不彰的。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尤其是秘密战线。
真正的特工之王,是无人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而不是大张旗鼓,搞网红那一套!
战争年代,人头滚滚,又不带货对不对!
最重要的一点是,观戴笠一生,他并没有亲自下基层,去卧底于日寇或者我党,他基本上都在领导岗位上,所以,他仅仅对情报工作有领导组织方面的天赋,一句话,戴笠并不是一名合格的间谍,但他是一个合格的情报机构的领导者,以及优秀的与蒋的沟通者。
第三,个人感觉,戴笠最擅长的是做蒋的手下,与蒋沟通,得到了蒋的信任。
嗯,一条优质走狗、上等鹰犬。
所以,有人讲,戴笠死于坠机事故,是蒋授意进行的暗杀行为,我个人不认可这种说法。
从蒋的人品来看,或许蒋有这样的路径依赖,但都是猜测。
我认为,蒋或许德行有亏,但蒋有个致命弱点,关键时刻,缺乏杀伐果断的气度。
例如,西安事变后,蒋不敢杀张学良。
几次被桂系军头逼迫下野,不敢面对小诸葛白崇禧的锋芒。
面对宋子文的金融逼宫,同样怂包了。
这其实彰显了蒋其实本质上阳气不足,是个阴腐之物。
符合买办特性。
蒋骨子里,其实就是一个薅甲方羊毛的。
既非创业之君,也非守成之君。
投机分子耳!
陈赓为何离开蒋?
原因很简单。
当年东征陈炯明时,蒋竟然用军事电台偷偷收听上海股市行情,被陈赓当场发现,陈赓很伤心,遂后来离开了蒋。
陈赓的心情不难揣度,亚父范曾的话可以拿来用:
——竖子不足为谋!
戴笠与陈赓则不同。
陈赓搞革命,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而戴笠呢,用现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的话讲,就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
所以,戴笠的行为比较复杂,但是心态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私字当头嘛。
所以,《局中人》里面的金陵会这个组织,非常有深意。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个金陵会其实就是一个以军统为依托、军头们为骨干组成的官商勾结的走私利益集团。
三中统与军统的关系与区别
可以说,在40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是如日中天的,因为,CC利用组织优势,大搞网格化操作,到处都是他们的网络,中统的触角遍布全国。
转变,发生在抗战以后。随着新的形势变化,国府的重心转变到对付日本人身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中统的许多联络组织遭到了日军的破坏,并不能及时的补充,所以就被军统逐渐取代了地位。再加上戴笠的崛起,让军统实现了反超。
军统鼎盛的时候,人数高达30万人,而便衣的人也多达18万人,而且其中的4万人全天工作,也难怪戴笠会说:有中国人之处,就有军统!这句话看似自我夸张,其实基本上是事实。
中统和军统除了领导人和人数上的区别,职能也是有区别的。中统负责内部调查,而军统顾名思义是负责军内的调查,不过后面也涉及到诸多方面。
两者的权力此消彼长,先是中统权力大,后来军统权力大,到了年,中统的势力基本消失殆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无论军统中统,都是常凯申的爪牙鹰犬,非要讲二者的区别,形象点讲,中统,可以理解为国府的秘密警察,类似于德国的盖世太保;而军统呢,则属于军事特工,跟英国军情处的间谍詹姆斯邦德差不多。
所以,沈放在剧中多穿军装,而沈林多穿西装便衣,从这一点看,该剧的服化道工作搞得不错,符合历史事实。
有人问军统与中统,核心区别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二者没什么本质区别。
都是蒋的特务机构。
而且,是比较怂包的特务机构,尤其遇到列强的时候,尽显走狗风采。
一不留神看了一眼文档的字数,多字了,所以,准备收了。
刚开始看这剧的时候,我没打算写文,所以就发了篇微博,今天摘录下来,大家看看,这是我当时的想法,可能不够客观,大家感受一下我当时的心情吧。
同时作为本篇的结尾!
微博原文:
局中人,作为电视剧,质量还可以。但是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大家一定明白一点,无论是中统也好,军统也罢,这两个国民党的特务机构,情报工作的能力,在真实的历史事实中,是非常弱鸡的。
军统与中统,搞情报主要依靠特权,而不是能力。军统与中统,在抗战时期,对日情报工作,一塌糊涂。被日本人的特高课以及日本陆军情报处,压着打,有时候,竟然被李士群的76号压着打。更不用说那些西方列强主子们的谍报机构了。
抗战结束后,这俩货,一方面开始相互倾轧,争风吃醋,另一方面,开始利于手中特权,走私贩私,不择手段,中饱私囊,沦为权贵爪牙。
还有一点,目前有的电视剧,尤其关于抗战谍战的,对国民党的情报工作,表现得不够客观。
要么蠢笨至极,要么清廉无比,要么业务水平超棒!
都是在瞎搞胡闹。历史上,中统抗战前,搞网格化管理,的确势力很大。
抗战开始,军统开始登场,存在感大增,反超中统,毕竟军统杀了不少汉奸卖国贼,立了很多军功。
而中统的目标,主要是我党,这还怎么玩?
智商与能力都不在一个层面上啊!所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后期,党通局已经被边缘化了!
上上下下,充斥着一帮废物蛀虫。
CC系,基本走到历史尽头。陈其美,肯定在地下不甘心,但也没法。另外,戴笠,这个人,能力的确有,手腕够狠,但读书少,没文化。历史上,凡是鹰犬,有好下场吗?
竟然还想洗白上岸混政界?说起来,对常凯申而言,搞特务统治,已经触及到他的管理天花板了,已经是他政治的最高境界了。常凯申,骨子里,就是一个帮会小混混。
国民党的党务,幸亏是帮会构成打底。
至于戴笠,啥也不是。
更不用说叶秀峰之流了。忽然想起黄金荣,解放后既不去欧美,也不跑路去港台,宁愿留下来扫大街,虽然是个帮会头子,但与国民党中统、军统那些蝇营狗苟的情报大佬比起来,能屈能伸,有气度,更具有真正的江湖大佬风范。
又忽然想起来,常凯申从辈分上说,算黄的徒弟,在青帮中属“大”字辈。
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职务上看,蒋超越了黄,而从气度上看,蒋骑着马也赶不上黄这个江湖流氓头子。
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