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经典文学书单,由精神导师毛姆大叔开具,我一直压在箱底,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我什么时候可以把它给一本本读完。
现在分享给爱阅读的你(业余有闲暇的成年人和追求上进的五好青年们),好处是这些经典文学大多都成为了公版书,whichmans,在亚马逊的Kindl上购买全是免费的。所以,当你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你可以随便挑一本,全然凭借你的兴趣开始读吧,我相信读完总能改变你点什么,况且也不用花钱。
毛姆多写小说,为数不多的散文和评论主要集结在三本册子上,分别是ThSummingUp,ThNovlsandthAuthors,BooksandYou。这个书单在BooksandYou中提到,其中介绍了他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包括英国文学、欧洲大陆文学和美国文学三个部分。我会分三个帖子发布这三个书单,因为单一帖子文章有最长的限制。
对于阅读,毛姆有自己的看法,他不止一次给年轻人开列书单,清一色的名著,就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而已被公认为一流的著作,一般认为这样的名著应该是人人都读过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真正读过的人其实很少。
据说这本小册子在中国有年花城出版社的内部发行版本,另外还全文载于年上海翻译出版公司《阅读的艺术》68-页。
当然书单是靠读的,光看看也没啥用,而且也如同前文提到的,那些历史大写的经典是值得你一部一部开始慢慢啃的。不过在这漫长的旅途中顺着毛姆的阅读足迹,大概也能为阅读添加一层新的趣味吧。
序论
我接受《星期六晚邮》之邀请,写了辑成这本小书的三篇文章。由于多数读者的要求,他们希望能以较为永久的形式加以保存,同时,也为了便于让那些没有在杂志上读到的人有机会一读,现在改版发行。我被限制每篇只能写四千字,虽然,我略微超出了一点,但在这样的限制下,我无法用比目前这种粗略态度更好的方法来处理我的题材。事实上,我所写的每一篇都值得写成一册巨著。我的目的只是为了给那些面对着往昔著名作家的庞大遗产而不知所从的读者,开列一张书单,使任何人只要对这些精神财富有兴趣,就能愉快地欣赏阅读,并且从其中获益。可是,由于篇幅所限,我不得不略去相当多有价值的作品。除了少数例外,每位作家我都只举出一本代表作。但是很多作家,象珍·奥斯婷、狄更斯、桑萨克莱、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里只举出几位代表,他们每人都有好几本著作具有充分资格列名在我所开列的书单上。此外,我还必须剔除一些相当优秀的作家,例如夏洛蒂·勃朗特,因为我没有空位容纳任何并非第一流的作者。还有,象艾查克·华尔顿的《文人传》与詹姆斯·摩莱尔的《伊斯帕恩之海吉巴巴的冒险》,都是读来令人感到愉快的小书,但我不能不完全省略而不加提起。除了认识真正的杰作之外,我不愿浪费读者的时间。如果我引导一位热心的朋友去参观陈列古雕像的画廊,而他的时间又不充裕的话,我一定请他不必留意罗马的肖像画——虽然,我并不否认其中的趣味;也不要关心古代雕像——虽然,它们也自有其动人之处,只要集中精神,全神贯注欣赏那由希腊黄金时代直接遗留给我们的伟大作品。
为乐趣而读书
这本小书的分量不得不轻,但我相信读者不会觉得它肤浅。执笔之际,我并非站在批评家的立场——老实说,我并不是批评家——甚至,我也不把自己视为职业作家(因为,如果以那种资格,我对文学的兴趣一定倾向于特殊方面),而仅仅是一个对于人性具有普遍兴味的凡人。对于列名书单上的作品,我首先要求的就是它们的可读性,因为我希望读者能真正去读这些书,而文学专业者与批评家往往以他们自身的训练,将可读性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其实,可读性不该被视为理所当然。许多在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读。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与他们直接有关的书籍。因此,我要声明:在下文中所提及的每本书都普遍关涉到每一个人。但所谓可读性,并非意指可以完全不用心去阅读。读者一定要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事物;至少必须拥有对人类事务发生兴趣的能力,而且不能没有想象力。我知道有很多人说他们没法读小说,我发现那是因为下列的几种因素:他们认为自己心里正忙着某些重要的事情,无法再为想象的事物费脑筋,但其实他们是在自欺;或者,有些人根本对自己本身就漠不关心,当然更无法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感兴趣,还有一些人极端缺乏想象力,无法对小说中人物的欢乐、悲哀产生了解与同情。当然,如果你既无好奇心又无同情感,那么,没有一本书是值得读的。一本具有可读性的书必定意味着书中有某些事物与你有所关连,这只是它所拥有的许多特质之一,但这种特质正与读者的兴趣成正比。就整体而言,我相信我所推荐的书,将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与爱好,只要你们具有普遍的兴趣,因为,这些书中所蕴含的人性对我们大家而言,都是熟悉而亲切的。
书单的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一个人说话时往往不能总是很小心谨慎,虽然他知道应该如此。当我开始写那本《回忆录》时,年轻朋友们常来向我请教关于应读何书的问题,我已记不得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了。接着,又收到各阶层读者的来信,问我同样的问题,虽然,我尽我自己最大的可能回复他们,但要想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圆满解答这样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使我想到,既然大家都想听听我的经验和意见,那么,他们可能会喜欢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由我自身既获得享受又获得利益的阅读经验中给他们一些建议。
首先,我要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当然,有很多书我们不得不读,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取资料,读这类书当然不是享受,只是为了接受教导,我们最大的希望不过是能读完全书而不觉沉闷。读这些书乃由于不得不读而不是为了乐趣,但这并非我所谓的“阅读”。下文中我顺序提到的书,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故障的机车。但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圆满而感快乐,如果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的话。
为乐趣而读书
我所谓的“你”是指那些除了职业以外仍有闲暇的成年人而言。而且,他们愿意读那些如果没读即将是一种损失的好书。我所谓的成年人,并不包括“书虫”在内,“书虫”们会自己寻路,好奇心将引导他们踏上人迹罕至的小径,重新发现已被遗忘的好书,会带给他们莫大的愉快。我想谈的都是真正的杰作,这些书长久以来就被一致公认为了不起的作品,我们大家都被假定为早已读过它们,可悲的是,其实只有很少人真正读过。但也有一些杰作,所有最好的批评家都已予以定评,它们在文学史上也已有了不朽的地位,可是,除了文学专业者仍将它们视为经典之作外,今天大多数的人已无法再以享受的心情来阅读这些书。时光流逝,鉴赏不同,夺去了它们原有的馥郁,如今除非有极坚强的意志力,实在难以下咽。举例来说:我曾读过乔治·伊利奥特的《亚当·贝德》,但我无法从心底说:我是怀着快乐的心情来阅读的,读它多半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读完时忍不住发出一声舒畅的长叹。
对于这一类的书,我无话可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最好的批评者。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批评史上许多大错误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这道理同样适用于我即将推荐给你的书。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的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仍然请求你: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能真正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呢?
读书的乐趣
请别以为快乐就是不道德,所有的快乐本身都是很好的,只是它所造成的后果,常使敏感多虑的人想要逃避。快乐并不需要下流或肉欲。往昔的智者们都认为只有知性的快乐最令人满足而且最能持久。养成阅读的习惯实在受用无穷。很少运动能让你在过了盛年之后仍能从其中获得满足;除了独人牌戏、打棋谱、填字谜外,很少有游戏能不需同伴而独个人玩,阅读就没有诸如此类的不便,几乎没有一种工作能象阅读这样——只除了针线活儿,但缝纫编织只用手指,无法约束不安定的精神——随时随地可以开始,一旦有要紧事不得不做时,又能立刻放下。在今天这快乐的时代里,我们无法从公共图书馆中获得另外的娱乐,何况普及本的价钱又是如此便宜。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我说“几乎”,因为我不能强辩说阅读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但五、六本精彩的侦探故事,再加上一个热水袋,却能使任何人不在乎最严重的感冒。如果我们被迫去读那些令人觉得厌倦的书,又怎能养成为阅读而阅读的习惯呢?
读书的方法
按着编年次序看我下文介绍的书,当然比较方便,但如果你已下定决心去读,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非按这次序不可。最好,你还是随自己的兴趣来读;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换另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保有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为自己打算。至于我,当然选取最适合我自己的计划。清晨,在开始工作之前,我总要读一会儿书,书的内容不是科学就是哲学,因为这类书需要清新而且注意力集中的头脑,这样我的一天开始了。当一天的工作完毕,心情轻松,又不想再从事激烈的心智活动时,我就读历史、散文、评论与传记;晚间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预备在有读诗的心情时读之,在床头,我放一本可以随时取看,也能在任何段落停止,心情一点不受影响的书,可惜的是,这种书实在不多。
---
《摩儿·弗兰得》笛福
MollFlandrsbyDanilDfo
我书单上的第一本书是笛福的《摩儿·弗兰得》。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能写得比笛福更逼真了。当你读它时,实在很难让自己觉得读的只是一本小说,反而更象是一份完整无缺的报告。你会认为他书中角色所说的话正是他要他们说的,他们的行动,表面看来如此有理,使你无法怀疑在那种情况之下,他们如何做得到。《摩儿·弗兰得》不是一本道德书,它是忙乱、粗俗而残酷的,但我认为它拥有一种英国人的特质——坚忍。笛福没有什么想象力,幽默感也不够,但他拥有丰富而多方面的生活经验。他是一位杰出的报人,对奇怪的偶发事件独具锐眼,而且擅长描述细节。他没有高潮感,也不想套模子,因此,读者不会被他所不想抗拒的力量席卷而去,只象被人潮推拥而行,走到某个街角,突然脱身溜走了。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摘下,因为读过一百多页之后,同类的事件出现太多,你们会觉得已经看够了。这一点没错,不过,就我自己而言,我很愿意跟随我的作者,直到他把惯于撒野的女主角送往体面的安息处,以忏悔驯服了她的野性为止。
丹尼尔·笛福(DanilDfo,年9月13日-年4月24日),原名丹尼尔·福(DanilFo),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其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其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闻名于世,鲁宾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摩尔·弗兰德斯是丹尼尔·笛福于年创作的小说,讲述奇女子摩尔的一生。
---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GullivrsTravlsbyJonathanSwift
其次,我希望你读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下文中我即将提到约翰生博士,但此处我要先引用一句他对本书的评语:“一旦你想到巨人与小人,那么,其余的部分没有什么了。”约翰生博士是一位杰出的批评家,且以富于才智闻名,但他这句话实在是胡说八道。《格列佛游记》中有机智与嘲讽、巧妙的思维、丰富的幽默、残酷的讥嘲与充满生命的活力。全书文体美妙得令人惊叹。没有第二个人曾把我们这种困难的语文运用得比斯威夫特更简洁、明快而且自然。我希望约翰生博士曾象他称赞另一位作家一样的称许斯威夫特:“任何人如果想把英文写得通俗而不卑俗,优雅而不浮夸,他一定要全心全意研读亚迪逊的作品。”他很可以再加上第三组对比形容词,有力但不傲慢。
《格列佛游记》是乔勒桑·斯威夫特(-)的代表性讽刺小说,年出版。乔纳森·斯威夫特(英语:JonathanSwift,年11月30日-年10月19日)英国-爱尔兰作家。他作为一名讽刺文学大师,以《格列佛游记》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
---
《汤姆·琼斯》菲尔丁
TomJonsbyHnryFilding
现在,再谈两本小说。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也许是英国文学中最爽朗的作品,一本漂亮、勇敢而欢愉的书,坚定、宽宏,当然,也非常地坦率。汤姆·琼斯以他好看的外表与充沛的活力,成为我们大家都愿结识的朋友,但他却做出一些令道德家们觉得遗憾的事。可是,谁在意这个?除非我们是一本正经的伪善者。汤姆对这一切都不在意,他有一颗真挚的心。菲尔丁与笛福不同,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结构给他许多描述偶发事件的机会,而且造出一大群人物,他们在充满现实骚乱与忙碌的世界中,显得突出而富于生命力。菲尔丁对自己非常认真——当然,每位作家都该如此——因此,有很多重要主题,他觉得应由自己加以陈述。在书中每段开头的地方,他都加入一段论说,讨论各种事情。虽然内容兼幽默与严肃而有之,但我个人认为,如果省略了这些论说,对全书毫无损失。附带说一句:没有人能读《汤姆·琼斯》而不觉得欢愉。这是一本洋溢男性活力而且又有益的书,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欺瞒,它能使你的心温暖。
《汤姆·琼斯》,英国十八世界代表性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杰作,年出版。亨利·菲尔丁(英语:HnryFilding,年4月22日-年10月8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
《特雷斯特安·薛迪》史特恩
(也翻译为《特·项狄的生平与见解》和《项狄传》)
ThLifandOpinionsofTristramShandy,GntlmanbyLaurncStrn
史特恩的《特雷斯特安·薛迪》是一本与前书性质完全不同的小说。我们可以借用约翰生博士批评《查尔斯·格兰逊爵士》的话来说明:“如果你是为了看故事而读它,那简直会使你想上吊。”读这本书完全凭各人的性情而定,你或者会觉得它比你读过的任何作品都更具可读性,也可能你会认为它沉闷已极而且矫揉造作。全书缺乏和谐,也没有统一性,一个枝节连接另一个枝节,但它拥有奇妙的原创性,幽默而且感人。书中半打极具个性的人物,足以增加你精神上的财富,他们是如此可爱,一旦认识之后,你会觉得:不与他们结交将是无可弥补的损失。对于史特恩的另一本著作《一次感伤的旅程》,我已打定主意要看,当然,除了认为它很迷人之外,我现在还不能说什么。
《特雷斯特安·薛迪》是英国十八世纪小说家劳伦斯·史特恩(-)的代表作。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评之曰:“不仅没有主角,也没有结构,无始无终,无头无尾,象只海鼠。”-年出版。劳伦斯·斯特恩(LaurncStrn,年11月24日-年3月18日),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特恩生于爱尔兰,后就读于剑桥大学。
---
包斯威尔《约翰生传》
ThLifofSamulJohnsonbyJamsBoswll
让我们暂时搁下小说,来看看别的。我想包斯威尔的《约翰生传》应该举世知名,可说是英国传记文学中最伟大的著作。任何年龄的读者看这本书都会既获益又愉快,你可以随时拿起来,任意打开一页,必定能好好享受一番。不过,到今天还来称赞这本书,实在有点荒谬。此外,我还想更加上一本,我自己知道并不很恰当,也较少为人所知的书,那就是包斯威尔的《海柏雷德群岛旅行记》。大家都知道,包斯威尔的原稿一向由马罗尼出版,他为了使原文更符合当时所谓一本正经的优雅趣味,不惜大加删改润色,结果把原稿中大部分风韵都丧失殆尽。今天,由于伊夏姆上校买进了包氏的原稿,我们才能见到全新而完整无缺的版本。它增加了我们对约翰生与包斯威尔双方的了解,对这位刚毅的老博士添加了更多的赏爱。也使我们对这位可怜的传记作者产生敬意——他曾遭受如许之多不公平的非难。包斯威尔决非一位该受轻蔑的作者,他能极敏捷地抓住一件趣事,极深刻地欣赏一句新颖有力的隽语,而且拥有极罕见的天赋,能重现一幕场景的气氛与一席生动的谈话。
作者詹姆士·包斯威尔(JamsBoswll)
包斯威尔(-),苏格兰出身的律师,晚年,与约翰生博士过从甚密,仔细搜集资料,博士去世,即撰《约翰生传》。《海柏雷德群岛旅行记》,是包斯威尔与约翰生博士同赴英国北部海柏雷德群岛旅行时的记录,年出版。
塞缪尔·约翰逊(SamulJohnson)
塞缪尔·约翰逊(英语:SamulJohnson,年9月7日-年12月3日),常称为约翰逊博士(Dr.Johnson),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前半生名不经传,但他花了九年时间独力编出的《约翰逊字典》,为他赢得了文名及“博士”的头衔,博斯韦尔后来为他写的传记《约翰逊传》记录了他后半生的言行,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
《诗人传》约翰生
LivsofthMostEminntEnglishPotsbySamulJohnson
约翰生博士的伟大形象特立于整个十八世纪,他本身所具的纯良优点与不幸弱点已被公认为英国国民性的最佳代表人物。我们当中几乎每个人都读过他的传记,因此能比了解自己的家人知友更亲密地了解他,但我们之中却很少人曾读过他自己的作品;约翰生博士至少写过一本具有高度趣味性的书。我找不到第二本比他的《诗人传》更适合消磨假日或做枕边读物的书。全书文笔爽朗,尖刻、风趣兼而有之,简单实用的常识随处可见。虽然,他有些批评会令读者震惊——例如,他觉得格莱是愚钝的,而且对米尔顿的《利西达》也没有好评——但你仍然会喜欢往下读,因为,这正是作者个性的表现。他对于自己书中人物本身所具的兴趣,不亚于对他们的作品。虽然,你也许根本没读过他所提及的作品,但仍不能不对他以锐利、生动、宽容的观察,绘出的诗人肖像觉得趣味横生。
---
《自传》爱德华·吉朋
AutobiographisofEdwardGibbonbyEdwardGibbon
在我提起下面这本书时,心中不免要犹疑,因为我曾告诉读者,所有在这里举出的书,都以“如果未曾读过,对自己而言,将是一种损失”作为标准,虽然我个人对吉朋的《自传》有极大偏爱,但我不能确定:如果不曾读它,是否将是一种损失?我只能说:那将会减少很大的乐趣。可是,如果用这种不同的标准来作取舍,那我还应该再举出一大堆书,它们并非真正是最伟大的杰作,必须再辟专章才够容纳。不过,吉朋的《自传》实在非常具有可读性,篇幅又短,全书以吉朋特别擅长的优雅文笔写成,既严肃又幽默。说到幽默,我禁不住想举一实例;当吉朋住在罗珊那时,他堕入了情网,但他父亲以剥夺继承权来威胁他,要他斩断情丝,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吉朋终于决定放弃与他所热爱的人结婚的念头,在叙述这段经过时,他以这样的句子作为结语:“我做为一个堕入情网的人。我哀叹;做为一个儿子,我服从我的父亲;而时间、长久分离和新的生活习惯,不知不觉治疗了我心中的创伤。”本书即使别无可取,单只为了这些隽永的句子,也就值得一读。
爱德华·吉朋(EdwardGibbon,年5月8日─年1月16日),英国历史学家,《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
---
查尔斯·狄更斯与塞缪尔·巴特勒
《块肉余生录》,也翻译为《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
DavidCopprfildbyCharlsDickns
《众生之路》,塞缪尔·巴特勒
ThWayofAllFlshbySamulButlr
现在,我想不按编年次序——到目前为止,大致上我是遵守的——来介绍两本伟大的小说:《块肉余生录》和巴特勒的《众生之路》。因为这两本书不仅在英国小说伟大传统中占有根深蒂固的地位,而且充分具备英国文学独有的特色。在上文我所简略介绍的作品中,除了《特雷斯特安·薛迪》外,都蕴含有一些坚定、爽直、幽默而健康的事物,我认为这些正是英国民族的特性。它们并无特殊精妙之处,而且某些部分正缺乏精致纤细。这是属于行动者而非沉思者的文学。其中有大量的常识、适度的感伤与丰富的人性。关于《块肉余生录》没什么可说,总之,它是狄更斯最成功的小说,在本书中,他的缺点几乎看不出来,而优点却非常醒目。
自《众生之路》以后,出现过许多长篇小说。但我认为这是最后一本具有堂皇风格的英国小说,同时也是最后一部比较重要而丝毫未受法、俄伟大小说家影响的作品。它是《汤姆·琼斯》够格的继承者,从巴特勒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与那老辞典编纂者(按指约翰生博士)一脉相承之处,而后者早已被公认为英国人的标准典范。
《块肉余生录》,狄更斯之自传体小说,-年出版。
巴特勒(-),英国小说家,代表作《众生之路》()有自传因素,是激烈反抗维多利亚式道德的小说,据云,此书乃现代英国小说之始祖。
---
《曼斯菲尔公园》简·奥斯丁
MansfildParkbyJanAustn
现在,我们再倒退回来看简·奥斯丁。我不能说她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而狄更斯虽有夸张、粗俗、唠叨、伤感种种缺点,仍始终保有这个衔头,他是不寻常的,狄更斯并不描述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他创造出另一个世界。他以悬宕、幽默与戏剧性事件,造成繁复多变的感受与生活的喧嚣。抿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位小说家曾做到这点,那就是托尔斯泰。狄更斯从他无限的生命力中,创造出一系列的人物,包罗万象又各具特色,同时充满生之颤动——不,“颤动”并不恰当——是生之骚动。他以漂亮的技巧处理他复杂而且往往是极难置信的故事。除非你自己也是一个小说家,才能真正欣赏其妙处。但简·奥斯丁却是完美无缺的。无庸讳言,她描写的范围相当狭窄,只涉及乡居士绅、牧师以及中产阶级的小圈子,但谁能比得上她对人物的洞察力?谁能比她更擅于精微、稳确地探查书中角色的内心?
简·奥斯丁根本无需我的赞誉,我想要特别提起你们注意的,是她所独具的一种特色:当简·奥斯丁展开一个事件时,总是平易轻柔,不着痕迹,使读者往往认为是理所当然。虽然,就整体而沦,在她所写的故事里面,并没发生过什么了不得的事件——她最不喜欢用戏剧性的偶然事件——但读者仍会忍不住一页接一页的往下看(我几乎难以了解,为什么会如此。),热切地渴望知道下文将要发生什么。这正是一位小说家最重要的才份,如果没有这种本领,他就完了。我想不起来还有谁比珍拥有更丰富的这种天赋。此刻,我为难的只是在她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中,不知究竟应该特别推荐那一部。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心爱的是《曼斯菲尔公园》。虽然我知道书中的女主角有点矫揉造作,男主角又是个自以为了不起的笨驴,但我不在乎。这是一本聪慧、机智而又温柔的小说,一部充满冷嘲式幽默与精妙入微观察的杰作。
简·奥斯丁(JanAustn,-),《傲慢与偏见》的作者,英国女小说家。《曼斯菲尔公园》,著于年。
---
威廉·海兹列特与查尔斯·兰姆
《伊利亚随笔》查尔斯·兰姆
EssaysofEliabyCharlsLamb
《桌边闲话》威廉·海兹列特
ThRoundTablbyWilliamHazlitt
我请你们注意威廉·海兹列特。他的文名虽曾被兰姆掩映得黯然无光,但在我心中我仍然认为他是比兰姆更好的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是一位具有魅力、优雅而又机智的人物,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兰姆始终能引起读者狂热的爰慕。海兹列特就完全不同,他无礼、笨拙、善妒又喜欢争吵。事实上,他的性格的确讨人厌。但不幸得很,最有价值的好人未必就能写出最好的书。一位艺术家,最重要的毕竟还是他的个性。对我个人而言,海兹列特苦痛、反叛而辛辣的灵魂,远比兰姆的耐性与感伤的亲切更引起我的兴趣。就一位作家来说,海兹列特是有力、大胆而健康的,他觉得不能不说的话,就果断地说出来。他的散文有血有肉,只要读过其中一篇,就象吃下一份扎扎实实的食物,觉得非常满足。这与读一篇兰姆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你只会觉得吃了一顿华美而不实的所谓“佳肴”。海兹列特最好的作品几乎都被收入他的《桌边闲话》中,他的散文集虽然版本很多,但没有一种版本遗漏《初识诗人》这一篇,我认为这不仅是海兹列特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一篇,也是英文散文中最好的作品。
威廉·海兹列特(-),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作家。
查尔斯·兰姆(-),以《伊利亚随笔》闻名于世的小品文作家。
---
《虚荣市》(也翻译为《名利场》)威廉·梅克比斯
VanityFairbyWilliamMakpacThackray
现在,再来谈两本小说:萨克莱的《虚荣市》和爱弥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不过,这些都只能简单地说一下,因为我的篇幅已所剩无几。近日的批评家对萨克莱颇有苛责的趋势,也许,他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实为不幸,他如果能生于今日,那么,他执笔之际就不会被维多利亚时代禁止小说家描述事实的习俗所阻,无论他所面对的真实是多么痛苦。萨克莱的观点是属于现代的,他深刻了解人类的通性,并对其间所发生的矛盾、抵触有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作品中的感伤与说教很令人遗憾,他性格中的懦弱使他屈从群众,这又多么令人惋叹,但在事实上,在贝奇·雪普身上,萨克莱仍然创造出英国小说中最真实、生动而有力的角色。
萨克莱(-),与狄更斯同为维多利亚王朝的代表性小说家。《虚荣市》,-年出版。
---
《呼啸山庄》爱弥丽·勃朗特
WuthringHightsbyEmilyJanBront
《呼啸山庄》乃无比的杰作。它读起来相当麻烦,因为全书随处皆有发生狂暴事件的可能,使读者简直手足无措;但它充满激情,深切动人;象伟大的诗篇一样深刻而有力。读它根本不象在读小说,因为,不论多么全神贯注,你读一本小说时,总可以在紧要关头提醒自己:“这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但《呼啸山庄》却不然,它是源自你生命根源之处的一种破碎、扭曲的经验。
艾米莉·简·勃朗特(EmilyJanBront,年7月30日-年12月19日),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其作品《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此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作品。
另外有三本小说,因篇幅所限,我只能举出书名而已,但我认为如果未曾读过它们,实属遗憾,那就是乔治·伊利奥特的《米罗马区》(原名MaryAnn,笔名GorgEliot,书名原版为Middlmarch)、安东尼特洛普的《尤斯泰斯之钻石》(ThEustacDiamondsbyAnthonyTrollop)与乔治梅雷狄斯的《自我主义者》(ThEgoistbyGorgMrdith)。
安东尼·特洛普(AnthonyTrollop,—),英国小说家,任邮局监督之余,从事创作。其作风纯为英国式,代表作《巴契斯特城堡》()是《巴塞德夏家族》六卷巨著中之一卷。
乔治·梅雷狄斯(GorgMrdith。-),英国小说家、诗人。其小说技巧致密,颇为难读。代表作《自我主义者》出版于年。
乔治·伊利奥特(GorgEliot,-),英国女小说家,《米罗马区》为其杰作。
安东尼·特洛普
由于篇幅所限,在“英国文学”这一章中,我只能提起有限的一些小说,为了满足自己,我特别利用这篇序论再多谈一点其中的三部,那就是特洛普的《尤斯泰斯之钻石》、梅雷狄斯的《自我主义者》与乔治·伊利奥特的《米罗马区》。执笔之际,我已有多年未曾重读这三本书,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再重读了一次。我建议你们宁可先读《尤斯泰斯之钻石》,而不要先看《巴契斯特城堡》,虽然它是特洛普最著名的小说,但前者却更是一部独立而完整的作品。要真正欣赏《巴契斯特城堡》,你必须把与它有关的一系列作品全部读过,因为它只是其中的部分而已。如果你没有读过在它之前、之后的其他几本,那么,对书中人物的行动及因此而产生的结果,都不会弄得一清二楚。在以快乐与有益作为开列书单的前提之下,特洛普还没重要到足以使我推荐你们去读他那厚达六巨册,字体又小又密的大部书。我记得在《巴契斯特城堡》中,有一大堆滑稽的讽刺描写,这似乎己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一种令人厌倦的特色。可是现在,当我重读《尤斯泰斯之钻石》以后,我觉得虽有前述的瑕疵,仍然值得向读者批荐这本驰名的巨著。《尤斯泰斯之钻石》可以视为一部侦探小说,书中有两处非常巧妙的高潮,但它的叙述太冗长了。如今我们对这种形式的写作技巧,已有长足的进展,一位现代作家可以很胜任地把本书的故事改写得更好,而且把篇幅浓缩到三百页之内。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观察虽然很完整,但是没有多大的趣味,其中大部分角色都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惯见的陈货,你们会发现特洛普有意尝试那种使狄更斯获得极大成就的小说,可惜并未学得到家。全书最具活力的角色应推丽西·尤斯泰斯,但特洛普显然对她有极大的反感——至少,他希望引起读者对她的反感——以致于笔下对她颇不公正,这正如律师当庭威吓犯人一样,不论犯人所犯的罪状如何,也会引起公众的同情,我们会觉得丽西并不比其他的人更坏,作者后来所加予她身上的重大打击,也几乎不是她所应得的。不过,无论如何,这本书很容易看下去,如果你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有兴趣,更可好好享受一番,重温那古老日子的风俗人情。当然,这决非热烈的推荐。我虽然劝你们读《巴契斯特城堡》以代替《尤斯泰斯之钻石》,但不能不附带说明一下:千万别期望过高,否则就太不聪明。晚近以来,特洛普的优点往往被过分渲染,他几乎被遗忘了一个世代之久,而这段时间的湮没却替他的作品赢得某种时代独有的魅力,于是,在他被重新发现重视之后,无数的赞誉纷至沓来,超越了他应得之份。事实上,特洛普可以算是一位诚实、勤勉而且有相当观察力的职业作家。他有激起读者同情的天才,能以平铺直叙而十分散漫的方式处理平直的故事。不过,特洛普缺乏的是热情、机智与敏锐,他无能以简单含蓄的句子介绍出一个角色,或精辟地道破插话中的深长意味。今天,我们对他的兴趣主要在于:他能朴实、正确而诚挚地描绘出一个已经消逝的社会的形相。
梅雷狄斯
五十年前,每位聪明的年轻人,如果想获得教养,都会热切地去读梅雷狄斯,这正如一个世代之后的年轻人读萧伯纳,十年前的年轻人读艾略特①一样。我相信,今天的年轻人中很少有梅雷狄斯的读者了。但《自我主义者》的确是本好小说。虽然,我们对书中描绘的那一个社会阶层,早已不再存有敬意,但在乔治·梅雷狄斯当时,却视之为理所当然。这些绅土与富裕的贵妇,他们坐着四轮大马车到处显耀,俨然是社会的中坚,但他们行为之卑俗与肤浅却足以令人齿冷。自从梅雷狄斯之后,世界已改变不少,今天,我们很难对克拉拉·米罗腾的行为产生深刻的感动,她是一位兴致勃勃、富于独立精神、拥有丰裕财产的女士,可是,却造成一个大乱子。她发觉自己已不再关心未婚夫威罗比·派特尼爵士,竟与他解除婚约,今天这一代的女孩子处理这种情况根本轻而易举,我们要求小说应具有真实性,只要稍用普通常识即可避免的难题,我们没有耐心看下去。克拉拉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偷跑去伦敦,她偷出家门,向车站走去,全身发抖,想不到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她双脚被雨水淋湿,赶不上火车,又再回到家中,克拉拉表现得太没有心思,不懂诡计,这本书描绘的该是女性的特色。结婚一定需要添制新装,如果她说她要到伦敦去添试新装,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她竟然从未想到这点,实在叫人想不通。
梅雷狄斯的写作方式,使他的书颇为难读,他在遣词用字及裁剪安排上耍了太多花样,相当讨人厌。对他而言,平淡地处理一个平凡的场面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他自己引以为傲的机智却被滥用了。不过,梅雷狄斯的确有创造人物的才具,他书中的角色如此富有生命力,使读者感到永难忘怀。举例来说,他们虽不象《白鲸记》①中的人物,比真实的人略为夸大,但却也的确与一般人不同。他们象康格雷夫②喜剧中出现的人物一样不自然,但却并非死气沉沉;梅雷狄斯以他自己的活力注入他们的体内,使他们也有了生命。一如在霍夫曼③的古老故事中,魔术师将玩偶赋予生命,使他们拥有各人自己的光辉。梅雷狄斯笔下的角色,是杰出的创造物,只有真正具有天赋的小说家才能构想出来。尽管他的文体华丽耀眼,内容虚伪不实,情节笨拙粗陋,但就是因为他那独特的风格,才使读者能够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而且以欢愉的心情来欣赏。梅雷狄斯以美妙的摇摆推展他的故事,读者急急忙忙紧跟其后,坐在他兴高采烈喧哗热闹的双翼之上,随着他所创造的人物一齐飞翔,享受着御风而行的快乐。《自我主义者》是梅雷狄斯最好的一本小说,在这本书里,主题是属于普遍性的。自我本位是人性中的主要动机,也是我们永远难以逃避的本质之一——我不愿称之为恶德,黾然它是所有恶德中最丑恶的一种,但它同时也是我们美德的精髓——因为,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没有它我们将感觉不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没有它将感觉世上什么也不是。但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以抑止它的要求,假如我们尽了最大的镇压力量,就能活得很好。在威罗比·派特尼爵士身上,梅雷狄斯替自我主义者描绘了一幅空前绝后的画像。不过,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读这本书而丝毫不受良心的责备,假如他不能从自己身上看到至少一点相同的特征——就是那些特征使威罗比·派特尼爵士变得丑恶而且荒谬——那他一定是一个比威罗比更甚的自我主义者。梅雷狄斯说得很对,他笔下这位卑鄙的主角,并非特指某人,而写的是社会上的大众。我推荐你读这本《自我主义者》,不只是因为它充满生命力而且赏心悦目,更因为它能教导我们一些与我们自己切身有关的事物,了解这些事物对我们是很有益的。
①《白鲸记》,为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年出版,后文将专述之。
②威廉·康格雷夫(-),英国剧作家,擅写风俗喜剧,颇能描绘出当时的社会情状。
③霍夫曼(-),德国浪漫派小说家。
乔治·伊利奥特
现在该来谈谈《米罗马区》。如果就小说论小说,我认为这本书比上述二书都要好。这是一部以高明的技巧写成的杰作。它的结构并不单纯,因为,乔治·伊利奥特并非从某一特定社区的人群中选取题材,而是综合了不同社区的各种各样的人,她让我们看到一幅素描:一群拥有土地,靠各人产业维生的“绅士”,他们的产业均环绕着“米罗马区”城,城中有专门职业者、商人以及零售摊贩。她和大多数小说家不同,本书并非只涉及两、三位居于真空中,与外在世界毫无关连的人物,而是处理生活于各种不同环境中,形形色色人物的不同命运,他们的世界也就是我们大家生活其中的世界。书中人物多彩多姿的故事均以微妙技巧妥为安排,乔治·伊利奥特不象那些手法笨拙的作家,因为他们处理这类复杂的小说题材时,往往把读者的兴趣集中于书中某一特定人物身上,一旦转移角度,就会使读者产生不快之感。而乔治·伊利奥特却能将读者的同情平均分配给全书所有的角色,当她从一个角色移往另一角色时,自然得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从某一个相关之人移向另一相关之人一样。这给她的小说带来一种真实而奇妙的气氛:虽然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乔治四世①在位的时代,但我们会觉得这正是我们所了解的生活本身,全书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写得极其自然,作者观察力敏锐精确,因此,每个角色都站得很稳,各有其特色。但乔治·伊利奥特缺乏狂热,她不能赋予笔下人物天使般的特性,而这却正是梅雷狄斯之所长——也许就因为如此,克拉拉·米罗顿小姐才没想到她的嫁妆,一位天使是不会觉得需要结婚礼服的——乔治·伊利奥特观察她的角色:冷静、精密而同情。她的英雄比我们自己更不象英雄,她的恶徒也不是恶徒。她深深地进入了她的角色之中,使读者不仅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他们,更象他们从内部观看自己一样。因此,即使如卡索朋先生②也不再是一个可恶的家伙,而值得赋予同情了。乔治·伊利奥特笔下的人物都赋有现代气息,他们并不只被情绪所操纵,同时也关心政治,对时事感兴趣,经济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一如影响我们;他们有理性,同样也有感情。总之,他们和我们是非常相似的同类。就《米罗马区》一书而论,我认为乔冶·伊利奥特拥有成为一位伟大小说家的全部天赋条件,但只缺乏热情。没有一位英国作家能象她那样对人生做如此丰富而合理的诠释;从她敏感而同情的观察锐眼下遗漏的唯一人性本质就是爱情。
①乔治四世(—),英王,在位期间为-年。
②卡索朋先生,《米罗马区》中的老神话学家。
英国诗选
在结束这篇序论之前,还有一点必须补充。当我提及名作家选集时,遗漏了罗勃特·布雷奇①的《人之精神》。有位批评家反对我将《牛津版英国诗选》②列入,他认为这本选集奇差。可是,我不以为然,我承认这本书后半部中,有些诗可以省略,但这种误选实在很难避免,每本选集都是编选者个人抉择的表现,当他处理往昔已逝的作家时,他拥有正确的鉴赏力,一旦面临当代的人物,却变得犹疑难决,时间对于我们今日的作品实在具有破坏性的影响。没有人能断言,今日深深地感动我们的作品,一个世代之后仍能同样动人。某位最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他从《人之精神》中挑错;但这是个人态度表现得极其明显的选本,全书没有一首与这种态度抵触的作品;书中内容非常精彩杰出,不过,也许多数读者会觉得并不熟悉,因为,罗勃特·布雷奇不但知识渊博、鉴赏深刻独到,更拥有对美的热情,《人之精神》是一本令人胸怀高洁、灵魂激扬的书。
我想从约翰生博士③给塞莱尔小姐的信中引述一句话作为结语,他在信上说:“那些不读书的人,无事可想,也很少事可做。”
①罗勃特·布雷奇(-),英国诗人,年任桂冠诗人。《人之精神》一书以强调人之精神价值为目的,是从圣经、柏拉图、托尔斯泰、泰戈尔等古今典籍中选辑而成的诗文选。初版刊行于第一次大战期间(年1月)。
②《牛津版英国诗选》,由英国小说家、批评家克维拉·古奇(-)所编,年初版问世,其后曾多次再版。
③约翰生博士(-),英国文人之典型,塞莱尔小姐乃其友,系伦敦富商亨利·塞莱尔之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