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我们常常忽视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和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今天为大家总结一下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希望对各位工作有所帮助。
根据抗凝血机制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一、减少血小板
大部分抗菌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碍。
此处罗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
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注5、磷霉素、多粘菌素、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沙星注5、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等。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二、抗血小板聚集
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此类药物7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K吸收
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期口服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受阻。
四、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
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此类药物具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可与维生素K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
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
青霉素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大剂量一日mg/kg,减量至mg/kg时,症状消失)、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少)。
此外,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抑制肝药酶,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相关病例分享:
患者因「车祸伤3+天」转入ICU,诊断:
失血性休克;
右股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感染(GustiloIIIB);
胸5椎骨折;
腰1椎爆裂骨折;
腰2左侧横突骨折;
右侧髂骨翼骨折;
左侧坐骨骨折;
右尺桡骨骨折;
双侧第一肋骨折;
双肺挫伤;
肝功能障碍;
肾功能衰竭;
低蛋白血症;
凝血时间延长。
上图:具体用药情况
在临床,部分医生易忽视药物对肝维生素K氧化还原酶(引起内脏出血)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该患者主治医生针对腹泻(可能怀疑假膜性肠炎),只是增加肠内活性菌,腹泻症状明显改善,之后患者未发热、血象正常、PCT<0.25ng/mL,未使用抗菌药物,只是对局部伤口引流和换药及皮肤消毒,之后患者脱呼吸机后转入外科普通病房。
本文来自丁香园论坛合理用药板块,由战友「haokuiwhk」个人总结、提供。
来源:丁香园
作者:丁香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