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发表的文章中已指出,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症构成的“底色病”在中国猪群中极其广泛,是中国猪群体健康水平下降的罪魁祸首。尽管人们对其危害有所警惕与防范,但防范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猪群中仍然广泛存在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症的症状。遗憾的是众多养猪人只知其表现之一二,不识全貌,致使猪群已处于群体中毒症中仍不警觉,待其诱发疾病流行为时已晚。笔者以己之临床经验总结复合型霉菌毒素中毒症的临床表现,以便广大养猪者及早发现其隐患,防范于未然。
目前已发现能产生毒素的霉菌有余种,在自然条件下能引起动物和人中毒的霉菌有50多种,所产生的毒素种类繁多。危害猪只健康的常见毒素就有10余种,这10余种毒素对猪只的组织器官不仅有主嗜性,而且有不同程度的泛嗜性,表现肝毒性、肾毒性、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血液毒性、免疫毒性、类雌激素毒性等,对猪体组织器官产生广泛的损害;而各种毒素呈现毒性的机理又不尽相同,哪怕是对同一脏器;因此采食被混合霉菌毒素污染的谷物后,猪体必然产生极为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霉菌毒素中毒虽无传染性,群发性却很突出,所以在阐述时常常涉及以下这些群发性的临床现象。
呕吐
霉菌毒素中毒引起的呕吐可分为反射性呕吐与中枢性呕吐,以反射性呕吐多见。能直接引起呕吐的霉菌毒素主要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它们分别是由三线镰刀菌等9种真菌产生的T-2毒素、谷镰刀菌等8种真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名呕吐毒素,DON)、雪腐镰刀菌等8种真菌产生的雪腐镰刀菌烯醇(NIV)、藨草镰刀菌等4种真菌产生的二醋酸藨草镰刀菌烯醇(DAS)。上述霉菌毒素均具有强烈的黏膜刺激性,可引起胃肠黏膜广泛炎症、糜烂、溃疡、坏死、出血,发生反射性呕吐。许多霉菌毒素可以损害肝脏,临床上亦能见到肝源性内中毒引起的中枢性呕吐。
现代猪场里急性霉菌毒素中毒罕见,多为慢性蓄积性中毒,故呕吐的临床意义难以预示是当餐饲料的问题,应当视为饲料长期被霉菌毒素污染的结果,并且有了胃黏膜的损伤或/和肝肾损伤引起的内中毒。
呕吐物为咖啡色(图1),是血液与胃液中的盐酸作用的结果,说明胃出血严重;呕吐物带有鲜红色的血液说明呕吐时胃正在出血;若先呕吐鲜血后有呕吐物说明食道出血;在未吃青绿饲料的情况下,呕吐物若为绿色应为胆汁返流所致。
据观察,猪只耐受力较强,一旦出现呕吐说明胃、肠、肝脏、肾脏的损伤较严重。
红眼与红色眼露
这是当今猪群中极为普遍的现象,也是被许多人视为蓝耳病病毒(PRRSV)感染的症状,但是经保肝治疗与更换霉变玉米后此症状逐渐消失,说明此症状是霉菌毒素所致。
能直接引起眼结膜充血与炎症的霉菌毒素只有二醋酸藨草镰刀菌烯醇,但是红眼与红色眼露(图2)的发生还与肝脏的损伤密切相关。这种关联现象在西医中很难得到解释,但在中医里可归结于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治疗牛的肝片吸虫病时就发现驱虫后牛的体况好转了,红眼与大量眼分泌物也消失了;反之,肝片吸虫寄生越严重,上述症状越明显。将此经验移植到观察治疗霉菌毒素中毒症引起的红眼同样取得成功。
红眼与红色眼露做为判断霉菌毒素中毒的表现症状是切实可靠的,非常便于诊断时把握与应用。特别是红色眼露的出现必然预示肝肾参与的凝血功能的紊乱或者霉菌毒素的血管毒性造成的毛细血管损伤。
在冬季氨气浓厚的猪舍,猪只亦可出现上述症状,须全面鉴别。
皮肤出血与出血倾向
能直接引起皮肤出血霉菌毒素主要是黑葡萄穗霉毒素(S-toxin)。在无毛或少毛皮肤,如耳根、腹下、股内侧、腋内侧、乳腺区、肛门、阴唇等部位出现出血点。临床另一种常见的皮肤出血发生在种猪,尤其是经产母猪与大龄公猪,在其颈背部出现沿背中心线分布的大量出血点,时间稍长密布的针头大黑点,但是患猪食欲、体温正常。人们常常误认为是附红细胞体病,需仔细鉴别。
还可发生在断脐、断尾、甚至注射针眼的长时间出血,血凝时间明显延长。
出血的机理应为肝肾损伤性凝血功能低下与毒素对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皮肤出血同样是诊断霉菌毒素中毒的良好的示病症状。
皮肤苍白
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的皮肤苍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急性苍白,预示胃肠大出血或肝脾破裂。表现特点是猪只膘情很好,但皮肤却在短时间内变成苍白色,猪只悲鸣,不敢改变体位与姿势,目光凝滞,是猪群猝死病例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剖检常伴有出血性增生性回肠炎的病损,由此而忽视了霉菌毒素中毒扮演的“底色病”的作用,此时只要注意肝肾的变性与纤维化就能明了。
另一种是慢性苍白,在猪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主要与霉菌毒素引起的胃肠慢性少量出血、胃肠消化功能不良和肝脏合成载体蛋白功能障碍有关。临床表现特点是慢性进行性苍白、体况日渐衰弱。
皮肤苍白梭菌性出血性肠炎、出血性回肠炎区别;皮肤苍白比例的大小预示群体中毒的严重程度。
猝死病例增多
除前述大出血的猝死病例外,串珠镰刀菌素(MON)、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作用于心肌,使心肌纤维细胞发生颗粒变性、空泡变性以及坏死是猝死病例增多的另一重要原因;另外,由念珠刀菌和增生镰刀菌产生的烟曲霉毒素或伏马菌素(fumonisins)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同样是猪群猝死病例增多的原因之一。
据观察到,在霉菌毒素中毒的初期猝死病例就开始增多,随着毒素的蓄积,猝死病例大幅上升。临床特点,就商品猪而言,奶猪阶段最少,随日龄增长,毒素积累引起的猝死病例增多,中猪阶段达高峰,到肥猪阶段呈明显下降趋势;就母猪而言,以妊娠中后期母猪发生率最高,这应与妊娠中后期母猪抵抗力下降、敏感性升高有关;就猝死原因而言,胃肠大出血最常见,心性猝死次之,肺水肿猝死最次。
猝死病例应与猝死性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母猪与大猪梭菌性肠炎、中暑等病例区别。
黄疸
黄疸在霉菌毒素中毒的猪群中发生的比例较小,黄疸患猪的出现预示猪群中毒状况较严重,多出现在发生群发病例的阶段。在常见的13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AF)、赭曲霉毒素(OT)、伏马菌素、串珠镰刀菌素、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名呕吐毒素,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二醋酸藨草镰刀菌烯醇(DAS)、黑葡萄穗霉毒素、橘青霉素(citrinin)、青霉震颤毒素(penitrem)、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ZET)、麦角生物碱]中,有11种可以损伤肝脏实质细胞,发生肝脏实质性黄疸。AF使胆管上皮增生引起胆管阻塞或使胆囊缩小,形成阻塞性黄疸;T-2毒素可以损伤RBC(红细胞)膜,发生溶血性黄疸。
皮肤的黄疸以薄皮部位如腹下最明显;黏膜的黄疸以眼睑、阴唇明显;由于巩膜的本色是白色或淡青色,因此巩膜的黄疸(图3)最容易观察,轻度黄疸都可观察到。尿液黄疸眼观的诊断价值不大,因为不容易同少尿时黄色尿液区别;尿三胆(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的检测有助于诊断。另一种简易鉴别黄疸的方法是用一次性注射器从前腔静脉抽取3—5毫升血液(不可耳静脉采血,易造成溶血,影响观察)竖立放置,常温下让血液自然凝固(不可震摇),血块收缩,析出血清。正常猪血清是透明无色的,若眼观呈黄色即可诊断为黄疸;若用重铬酸钾做成标准比色管,即可得出黄疸指数。
皮炎
T-2毒素、NIV、DAS、黑葡萄穗霉毒素均可引起皮炎。皮炎发生的比例较小,常常在一两百头猪群中只见到一两头;最常见的部位是背部、颈背部,也可出现在胸腹侧;最大的特点是左右对称性分布(图4)。
初期患部呈现丘疹状红肿,痒感或有或不明显,亦无明显分泌物,密集时成片,数天后患部皮肤变黑,无痂壳形成,多可自行消散。据文献记载,黑葡萄穗霉毒素引起的皮炎是发生在鼻面部,有表皮脱落皲裂与坏死,尚未见到。由于皮炎发生的比例小,因此临诊检查要仔细,要观察整个猪群,一旦发现皮炎病例对诊断是有力的补充,因为在单纯的玉米豆粕型饲粮条件下,出现其他因素对称性皮炎的几率几乎为零。白色品种的猪要注意与晒斑(日光性皮炎)相区别。
阴唇红肿
众所周知,商品小母猪与未发情后备母猪发生阴唇红肿(图5)是F-2毒素引起的。该毒素具有类雌激素样的作用,阴唇红肿只是这种作用的表现之一。调查了13省的玉米和全价饲料,经检测,F-2毒素的污染率为%。事实证明,阴唇红肿是在霉菌毒素中毒的猪群所有临床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与最早的症状之一。
同时还发现,在检出F-2毒素污染之时,DON、NIV等毒素%同时存在,这预示饲料广泛存在多种霉菌毒素的联合污染。因此,在猪群中出现阴唇红肿病例就意味着猪群已处于多种霉菌毒素中毒症中,在猪群中必然可以发现多种霉菌毒素引起的其他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唇红肿的现象还可以出现在新生仔猪,这是因为霉菌毒素是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出现这种现象说明饲料污染严重,猪群特别是种猪群中毒较重。笔者将小母猪阴唇红肿不仅视为霉菌毒素中毒的示病症状,更将它视为猪群健康水平高低的指标,因为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早在此之前已经产生,并以此敲响业主的警钟。遗憾的是许多养猪人对此警告漠然视之,认为F-2毒素不就是造成阴唇红肿吗?何况是商品猪,有什么关系?殊不知,众多霉菌毒素包括F-2毒素本身具有肝肾毒性,出现阴唇红肿就意味猪群肝肾损伤、发生免疫抑制、健康水平下降,激发传染病是迟早的事情。不幸的是许多猪场被言中。
如何判定阴唇红肿?
正常小母猪阴唇极小,近乎白色,发生红肿现象一看就知,但是对60千克以上商品母猪与未发情的后备母猪的检查要注意以下几点:阴唇膨胀发红、皱纹消失、阴门哆开。但是最近还发现阴唇只肿胀但不发红的现象,已造成漏诊。
直肠脱出
排除高密度、并栏打斗、施用泰乐菌素等情况后发生直肠脱出症自当警惕霉菌中毒;若成群发性直肠脱出,诊断当即成立。这一现象增多常出现在继发传染病之前,或继发传染病早期,因此,出现群发性直肠脱出是猪群中毒较重要的标志,也是即将继发传染病流行的危险信号之一。
造成直肠脱出的原因不能单纯归结于F-2毒素引起的直肠水肿,其他毒素如T-2毒素、DON、NIV引起的肠炎与肠蠕动加快以及肝肾损伤造成的体质虚弱均参与到直肠脱出的机制中。
猪群体温普遍轻度升高,且不为抗感染措施控制。
当发生霉菌毒素中毒症时,可出现猪群体温普遍升高(39.5℃—40.5℃),且有两种类型。第1种是F-2毒素引发的直肠充血水肿造成肛温升高,升高幅度多在1℃以内。由于是局部升温,故不影响食欲,这就是临床上出现的猪群体温普遍升高但食欲不减现象的根源。第2种,猪群同样发生普遍性体温升高,但采食量有所下降,抗感染措施不能让体温恢复正常。其原因是发生中毒性肝炎肾炎时出现实质细胞坏死,坏死细胞碎片及降解物都是热原质,进入血液循环中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体温升高,这种进程缓慢,释放的热原质的量小,因此发热是持续低热。
上述两种发热均不是感染性发热,通常抗感染措施自然无效,但是它造成了猪群爆发传染病的假象,于是应用大量的抗菌药与解热镇痛药进行治疗。而这些药物不紧要靠肝脏代谢降解解毒,通过肾、胆汁排出,而且它们中许多成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肝毒性、肾毒性,这无异于加重了肝肾的负担乃至损伤,其结果不是继发传染病就是死于药物与霉菌毒素的联合中毒。
这两种情况都意味着猪群中毒严重,积累时间较长,是继发传染病的前兆。许多全军覆没的猪场在前期都经历过这一阶段。尤其是第2种类型由于肝肾重度损伤康复难度很大,是造成高死亡率的最重要的机理。
该症状可以发生在任何类型的猪,但多见于保育阶段的中后期和中猪。这是霉菌毒素随日龄增大在体内蓄积的标志。在看似没有任何疾病的猪场、采食正常的猪群中广泛存在,只要抽查10%猪只的肛温便可得知。及早发现该症状就找到了霉菌毒素中毒的有力证据,以说服人们尽早采取措施。
发生细菌性疾病如链球菌病、仔猪黄白痢等,开始两三天用单纯抗生素治疗体温逐步下降,但随后继续治疗则体温停止下降或反升,病情迅速恶化,在几天内死亡。
此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当前猪病诊疗实践中,曾广泛地被认为是病毒感染,特别是PRRSV参与或产生抗药性的结果。在无猪瘟、蓝耳病的猪场同样见到此等现象,及检验结果认为是链球菌感染,药敏提示首选氨苄青霉素,但是同样出现前述情况。河北一家拥有千头母猪的猪场还在此基础上加用干扰素,结果如出一辙。这充分说明此种现象不是病毒参与的结果,而只能是霉菌毒素引起的肝肾严重损伤的结果。
肝肾功能重度不全时,在治疗初期,肝脏尚能处理药物杀灭的细菌的崩解的产物,因此体温逐步下降,随着死亡细菌与炎症坏死细胞的增多,肝脏难以负荷,细菌崩解的碎片与死亡细胞的碎片在血液中积聚,起到热原质的作用,故继续治疗体温不降反升,肝肾功能不全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恶化,最终形成内中毒,造成越打针越死猪的结果。
氨苄青霉素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排出,少量从胆汁排出,是几乎无肝肾毒性的药物,即便如此,也是这样的预后,可想广泛应用的具有肝肾毒性的抗菌药物与解热药自当造成更严重的肝肾损伤,自然越打针越死猪。
康复母猪的高免血清无保护力
发生此现象的机理同11项,重度肝肾功能不全的猪体无力廓清被高免血清杀灭的病原微生物,体温不能恢复正常,死于肝肾功能衰竭。第11项与第12项所描述的现象说明猪群已处于重度霉菌毒素中毒症之中。
必须免疫病种的群体免疫水平低下,无论怎样更换疫苗或/和改变免疫程序都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许多猪场都面临这一棘手问题。尽管都重视猪瘟免疫,出现此情况后,有的猪场更换了几个厂家的疫苗,从细胞苗换成脾淋苗或从脾淋苗换成细胞苗,初免从21日龄变成35日龄或启动超前免疫,结果许多猪场群体免疫合格率在50%左右,低者只有20%,于是又在免疫增强剂上下功夫,仍于事无补;蓝耳病造成的免疫抑制论也应运而生。但是在蓝耳病阴性猪场同样存在这一现象,这只能说明在PRRSV之外有强大的免疫抑制因子存在,稍有专业知识的人便知此非霉菌毒素莫属。
霉菌毒素产生免疫抑制的剂量很微小,远远低于肝肾发生眼观形态学损伤的剂量,因此这些场看似猪群健康水平并未遭到重创,实质免疫功能已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庆幸的是肝肾功能尚处于可代偿状态,内源性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若环境中病原微生物量小时,此类猪场也少有疫病流行,但都如同走高空钢丝,极其危险。随霉菌毒素在体内积累,肝肾损伤的日益加重,产生免疫原料的匮乏与机理的阻断,继发疫病流行只是时间问题。
群体免疫水平合格率在80%以上在不会面临疫病流行的压力,但仍会发生散发的病例。猪场若拿到群体免疫水平低于此水平的检验单,应更多地考虑霉菌毒素中毒症。
尿石症
这是母猪排出浑浊尿液,干燥后在地面或漏缝地板上形成白色石灰样粉末的现象(图6)。它广泛地被解读为母猪尿路感染。布拉德等撰著的《兽医内科学》“尿石症”一节明确指出,外源性类雌激素过高是形成尿石症的原因之一。湖北某大型猪场50%左右母猪发生尿石症,用糙米完全替代霉变玉米后月余尿石症完全消失,此佐证该现象即为霉菌毒素所致。该书并未对其机理进行阐述,剖检此类猪可见严重的肾实质变性,认为应与霉菌毒素改变肾远曲小管在吸收与分泌功能、形成大量磷酸盐从尿中流失有关。还观察到尿石症不仅出现在母猪,也出现在商品猪群中,且在阉猪中可形成群发性尿道结石性尿梗阻。
尿石症的临床意义不仅在于预示饲料中存在F-2毒素,还存在其他肾毒性的霉菌毒素,也示意复合霉菌毒素中毒症的存在。在这类猪场中发现母猪肾盂积水病例较多,是广泛尿石症造成尿路梗阻的结果。
据报道,掺有三聚氰胺的饲料亦可发生尿石症,饲喂苜蓿草也可发生尿石症,自当仔细鉴别。
难以用传染性繁殖障碍解释的四多现象(返情增多、流产增多、死胎增多、假孕增多)
众所周知,F-2毒素可导致雌激素过多症,不仅可使未性成熟母猪发生假性性成熟症状,还可使性成熟母猪发生生殖功能失调,引起流产、死胎、使泌乳母猪发情抑制、卵巢萎缩或静止(图7)、断奶至发情的间隔延长,屡配不孕,返情增多;F-2毒素可引起假孕,使卵巢形成1个或几个大型卵巢囊肿,产生大量孕酮,表现为假孕或不发情,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F-2毒素也可以形成多个小的卵巢囊肿,表现为不规律发情或发情狂。
霉菌毒素引发的流产、死胎不应视为仅仅是F-2毒素引起的,因为所有霉菌毒素均是非蛋白的小分子,可以透过胎盘屏障,对胎儿产生实质脏器的损伤,造成胎儿死亡,引发流产,就是F-2毒素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笔者对看似正常分娩中出现的死胎剖检表明其肝肾多有眼观的肿胀变性就说明了这一点。
分娩后无乳母猪增多
这种现象出现在分娩后3—5天,此前泌乳仍是正常。其机制就在于正常分娩后第3—14天,由于仔猪吸吮抑制了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导致LH(促黄体激素)、FSH(促卵泡素)分泌下降,排卵前卵泡萎缩,因此此时期雌激素水平很低;但是在F-2毒素作用下,它的类激素作用对抗了促乳素的分泌,出现无乳(图8)或少乳。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定伴有母猪群繁殖障碍的高发生率,标志母猪群受F-2毒素的危害较严重,不仅影响到种猪群,还影响到后代体质,因此在此类猪场多还伴有其后代的多发病与高死亡率。
种公猪精液品质、精液量下降
这是F-2毒素的类雌激素作用对抗雄性激素的结果,轻者可使精液品质下降,尤其是精液量下降最明显,只能采集毫升以下乃至几十毫升;公猪副睾不明显,阴囊的皮肤有渗出物的结痂,痂皮不易剥离(图9),不爬跨或爬跨迟钝无力。
产出畸形胎儿
F-2毒素、DON、NIV、DAS都有致畸毒理,表现在猪场某一时段内单一或连续发生几起产出畸形胎儿的情况,其后突然终止;畸形胎儿可以是无指/趾或指/趾关节融合,肢过长,大关节硬化固定,脑积水,等等(图10)。
与遗传性畸形的最大区别在于不能锁定是哪头公猪、母猪在下一胎可以产出完全正常的胎儿;猪群中必定存在霉菌毒素中毒症的其他临床表现。
霉菌毒素还可引起肠炎腹泻、烦渴多尿、肺水肿、新生猪八字腿与震颤病等。
霉菌毒素中毒症另外一些发病学特点
明确了霉菌毒素中毒症的复杂临床表现,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警惕霉菌毒素中毒症,及早发现这种“底色病”,但是霉菌毒素中毒症的另外一些发病学特点常常让人难以作出正确诊断。
以蓄积性慢性中毒处于中毒的个体常常食欲、体温正常,让拘泥于猪只只有食欲减损、体温升高才是发病的习惯诊断思维无以认可(处死眼观正常的猪,检查肝肾变性、硬化的病损便可知晓);慢性蓄积性中毒使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奶猪、保育猪的肝肾等实质脏器和免疫力日积月累地受损,到保育后期或中猪阶段实质脏器的损伤与免疫力的下降已到严重程度,极易诱发多种疾病,而此时又是猪群血清转阳阶段,容易直接诊断为血清转阳的疾病。
吃一样的饲料不一定发病
不少大型养猪公司,下属多个猪场,有的猪场安定,有的猪场不安定,管理者常常以“吃同样的饲料为什么有的场不发病”为由拒认。殊不知,由慢性蓄积性中毒到诱发各种传染病或者出现较多猝死病例有较多的其他应激因素参与,如冷热应激、密度、转群、接种、个体状况(妊娠、分娩、去势等等)、品种等构成极为复杂的始动环节,才有了都存在慢性蓄积中毒却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的现象,这如同传染病一样,最烈性的传染病流行时亦有不发病者。事实证明,那些所谓安定的猪场在其后一段时间乃至相当长时间(1年左右)也变成了不安定的猪场。
重要的是全面检查猪群是否存在上述的临床表现,特别是阴唇红肿、红眼、红色眼露、出血倾向,只要存在这些症状就说明存在霉菌毒素中毒症;还要分析有没有其他的临床表现显现,而这些临床表现并不能以某种传染病或混合感染得以全部解释。
或然性
霉菌毒素种类多,分布在被污染饲料中不会有一固定的模式,因此具体到中毒个体症状是千差万别的,对某些临床表现是有明显的或然性的。例如,致畸毒性常常只发生一窝或几窝,新生仔猪八字腿、肺水肿都是散发的。对于这些或然性的表现,不要轻易归结于习惯性诊断中,要警惕霉菌毒素中毒。
普遍性
肝肾的损害及其临床表现与F-2毒素的毒理表现在霉菌毒素中毒症中具有普遍性,是及早发现该病的直接依据。遗憾的是,肝肾的病变不是被人们忽视就是被人们视为某传染病的病变,以至无以找到原发的疾病。
综上所述,霉菌毒素中毒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只有持正确的诊断思维认识这些临床表现才能正确诊断。它构成的“底色病”会被众多继发病(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掩盖,极易造成误诊,但是它却是这些继发病的根源与基础。只有彻底规避霉菌毒素中毒症才能为养猪业控制疾病奠定良好的根基。
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的防制
把好饲料原料关
1、选择霉变程度轻,籽粒饱满整齐,杂质少的玉米、小麦。冬季储存不超过一个月,夏季不超过一周,梅雨季节不超过5天。仓库建立在高燥处。
2、更换原料。选择几无霉变的糙米或霉变几率低些的小麦代替玉米是避免霉菌毒素危害的有效方法。
3、玉米加工。用玉米脱皮机将玉米预加工,加工后玉米胚芽尖端霉变部分刚好被削去。
正确使用霉菌毒素处理剂
正确使用霉菌毒素处理剂。当前流行只添加0.5~1kg/t的做法,据经验添加量偏小,至少2kg方可减少临床症状。不能到发病时才添加,不能认为玉米好就不添加,必须常规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会吸附部分营养物质,却不可过量添加。
进行体内霉菌毒素解毒
既然饲料已被广泛被霉菌毒素污染,脱霉剂不能完全做到吸附与降解霉菌毒素,我们就必须对吸收到体内的毒素进行解毒才能真正规避起危害。
霉菌毒素中毒病的实质是虚寒证,不能用苦寒凉性药,必须用固本扶阳,梳理肝气,培土健脾,兼清热的中药例如:格得温独清有保肝、护肾、提高肝脏解毒、加快肾脏代谢功能,经过临床应用观察,可解除霉菌毒素中毒和药物中毒,严重时可以在饲料中再添加威尔潞威诺威素有效减轻肝脏负担,修复受损肝脏,保护肝脏机能的正常运转,不仅有效预防脂肪泻,同时从根本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应激效果。
规避环境应激
1、防制好传染病应激。霉菌毒素中毒病被广泛确认均是在剖检死于各种传染病的病史尸中。这说明霉菌毒素中毒对养猪业的最大伤害在于它容易诱发各种传染病,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因此,防制好传染病,主要是病毒性传染病理应是防制霉菌毒素中毒的综合措施之一。搞好日常清洁与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发生。
搞好后备种猪的同化,使众多病原微生物有免疫力。
2、避免或减少环境及其他应激。高温、寒冷、高密度、恶劣的空气环境是当今养猪中存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们常常作用于猪群,构成时间上的应激的积累效应,同时会削弱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是猪病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它不仅有该病自身带来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它为传染病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引发众多传染病的发生,并且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成为隐形的杀手。
赞赏